荒原上建起的新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盘锦日报》 报纸
唯一号: 061120020220004949
颗粒名称: 荒原上建起的新村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86年10月21日,盘锦报刊登一篇荒原上建起的新村黄花山的发展。
关键词: 新村 黄花山 致富

内容

这里叫黄花山,十年前还是一片荒芜的土地。
  如今,这里有四千亩沃野良田,二百六十户人家,一千零四十口人;这里有新式的房屋八百多间,建筑面积达两万多平米;农家中有彩电和黑白电视机一百多台,收音机、录音机二百多台,还有近三百辆摩托车和自行车;四通八达的沙石路上,青年农民驾驶自己的汽车在驰骋。这里有崭新的小学校舍,这座小学曾培养出了进京的大学生。有谁会想到,就是这片土地,现在每年向国家交商品粮一百三十多万斤,为国家创造近三十万元的财富。
  这里,就是盘山县太平农场的新村分场。
  一九七五年春,八百多名知识青年,在这沉睡千年的处女地上摆开了战场。
  一九七九年春,知识青年回城了,上百间房子破烂不堪,要收拾这个破烂摊子的确不是一件容易事。太平农场党委决心把这部“创业史”写下去。他们向全国各地发出了招户的广告。半年以后,他们历尽艰辛,把来自全国八个省、二十四个县的二千多人口安置下来,在这里建立了新村分场。
  党的十届三中全会犹如一场春雨,给这片贫瘠的土地带来了生机。党的富民政策更是使农民如虎添翼。他们起早贪黑辛勤地耕耘在承包田里,用汗水向荒原要粮。但是,招来的户多半是没种过水稻的,根本不懂水稻种植技术。农场派农业技术员给他们讲技术课,从春种、夏锄到秋收实行技术承包责任制,一管到底。盐碱地需要改良,农场领导亲自督促农民积肥沤粪。分场领导给每个劳力下达了备农家肥两立米的任务。群众到处拾粪、打青草沤肥。几年来共施农家肥一万多立米,这片盐碱地得到了改造,平均亩产在千斤以上。经过四年艰苦奋斗,水利设施基本配套,大、中、小上下水渠纵横交错。
  新村分场还大力开展多种经营,鼓励农民想方设法致富。会开车的买汽车搞长途运输;沟塘种植了芦苇,可用来编茓子、席子;畜禽饲养业的发展也很快。“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去年,新村分场人均收入超过了三百五十元,有的户突破了一千元。农民王振海高兴地说:“我一家老小刚来这里时,真是愁死人了。吃穿花都得靠政府救济。现在好了,一家七口啥也不愁,有房、有地、有车。今年我儿子大学毕业,分配沈阳搞飞机制造。要是过去,我儿子有天大的能耐,我这个当爹的也没钱供他念书啊,这都得感谢党!”
  大队支部书记王清同志说:“我们新村分场的农民还有更大的理想,争取早日跨入万元户村的行列。在党的政策指引下,我们要把新村建设得更加富裕。”
  (田玉武)

知识出处

盘锦日报

《盘锦日报》

出版者:盘锦日报社

出版地:盘锦市

《盘锦日报》作为中共盘锦市委机关报,承担着"办主流媒体,做主流新闻,为主流服务"的历史使命。 《盘锦日报》是盘锦地区最具权威性,具有影响力,兼有广泛性和深入性的媒体,也是盘锦地区覆盖最广,传阅率最高的主流平面媒体。

阅读

相关人物

田玉武
责任者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黄花山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