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刻在功劳簿上的名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盘锦日报》 报纸
唯一号: 061120020220004776
颗粒名称: 永远刻在功劳簿上的名字
并列题名: ——辽河化肥厂十年腾飞纪事之五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86年10月8日,盘锦日报登载了文章「永远刻在功劳簿上的名字」,讲述了辽河化肥厂操作工崔本元、副厂长裴文奎的事迹。
关键词: 辽河化肥厂 崔本元 裴文奎

内容

本报记者 张守山
  在喜气洋洋的庆功会上,人们怎能忘记他们呢?你看厂长眼里噙着的泪花;老工人喜悦的脸上时而皱起的眉头;育年工人不时微微低下的头,不正是在缅怀他们的功绩吗?!
  是啊,他们不但为辽化洒下了辛勤的汗水,而且付出了人生最昂贵的代价——生命。
  操作工崔本元——捐躯者之一
  一九七八年十二月二十四日,这是个不幸的日子。
  这天,漫天灰蒙蒙的,呼啸的西北风飘着雪花,天格外的冷。早晨七点刚过,合成车间的操作工崔本元就上班来了。因为他知道:二段炉底的粉尘越积越多,这几天要清理了,不然就会影响机器运转。这时,干了大半辈子操作工的崔本元非常懂得:干清炉这种活是个危险差事,整不好就得丧命。尽管这样,每次干这种活时,他总是争先恐后,第一个先报名进去清扫。这次领导找到他,他也二话没说,就高高兴兴地接受了。因为他所想到的是国家的利益,工厂的利益。他知道:这个化肥厂每停产一分钟就少生产尿素一点二吨,给国家造成损失四百多元啊!
  在炉里作业,一是缺氧,二是温度特别高,人进到里面,如同呆在大蒸笼里一样。干了一个多小时,崔本元浑身上下汗如水洗,衣服全湿透了。这时,他有点受不住劲儿,但又不忍心叫别人进来换自己。于是,他顺手摘开头上的面具,想轻松一下。这时,一种可恶的有毒气流冲进了他的喉咙,吸进肺部。他昏倒了。当他被人们从炉内拉出来时,他已经离开了和他曾朝夕相处,并肩战斗的工友了。
  他,年仅四十八岁。可他在工作岗位上已经三十年了。三十年来,他对党的事业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每天上班总是早来晚走,各项工作都干在前面,节假日时常不休息,带病上班也是常事儿。人们都说他是个实实在在的“老黄牛”。
  副厂长裴文奎——捐躯者之二
  这是个难忘的日子。
  一九七九年六月十一日,辽化在投产四年的历史上掀开了崭新的一页,夺得了建厂以来第一个“百日红”。为了再夺尿素连续生产“一百天”,厂党委提出了“全厂上下一条心,戒骄戒躁向前进。”的口号。这时,尿素造粒塔出现问题。塔顶部因造粒过程风量及喷头转数调整不当,造成未凝尿素在塔壁四十五米高处结疤,这些结疤一旦脱落,塔身和刮料机随时都有被砸坏而造成停车危险。必须立即进行人工处理。
  “这活危险,我去带人处理!”副厂长裴文奎,主动向厂里请了战。
  “哗啦,哗啦……”一块一块被冲洗下的结疤从几十米高的塔壁上掉下来,如同炸山崩石头一样,四处散落。这时,副厂长裴文奎站在最前面,一边操作,一边指挥。工人们见势危险,都劝裴文奎离开点他却大声说;“这危险,你们往后点,我来干!”话音刚落,一块约二百公斤重的大结疤从塔顶端砸下来。正好落在裴文奎等六个人身上。他与民工王晓东当场结束了生命,另外四人都受了重伤。
  全厂职工望着裴文奎的遗体,都潸然泪下!
  他,在人生漫长的旅程上,只刚刚走过三十四个春秋,就早早地把自己的宝贵青春,献给了党的事业,献给了人民,献给了辽河化肥厂……
  啊,巍巍耸立的造粒塔,你这座记载着辽化业绩的丰碑,请你把他们的名字永远铭刻在你的身上吧!

知识出处

盘锦日报

《盘锦日报》

出版者:盘锦日报社

出版地:盘锦市

《盘锦日报》作为中共盘锦市委机关报,承担着"办主流媒体,做主流新闻,为主流服务"的历史使命。 《盘锦日报》是盘锦地区最具权威性,具有影响力,兼有广泛性和深入性的媒体,也是盘锦地区覆盖最广,传阅率最高的主流平面媒体。

阅读

相关人物

张守山
责任者
崔本元
相关人物
裴文奎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辽河化肥厂
相关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