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说双台河的功与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盘锦日报》 报纸
唯一号: 061120020220004736
颗粒名称: 且说双台河的功与过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86年10月4日,盘锦日报登载了如何重新认识双台河,并根据我们现在的条件加以治理,真正做到兴利除弊,是摆在决策机关和水利科学工作者面前的无可旁贷的责任。
关键词: 双台河 决策机关 水利科学

内容

去年八月,流经盘山县境内的双台河河水暴涨,泛滥成灾。六万一千六百多间房屋被冲垮,三十一万亩良田被淹没,粮食大幅度减产,经济损失达九亿多元时至今日,还能听一八们对双台河咬牙切齿的咒骂。我不赞成这种反目成仇的态度。人们哪,不应该忘记双台河赋予我们的恩惠啊!
  盘山县属于退海之地。老龙王从嘴里吐出这块土地时,大概有意在土里掺进了大量的盐碱,以前几乎什么植物也不长。正因为有双台河的存在,全县有四十万亩的土地被逐渐改造成稳产高产的水田。境内养鱼池塘星罗棋布,里面的水也完全是双台河供给的。双台河,与盘山人民的生存息息相关,怎么能只看到它的过,而看不到它的功!即使它有过,也不在双台河本身,而是人们还未能正确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去合理利用它的结果。
  为了弄清问题的症结所在,我们不妨把一九六四年和一九八五年两次大水的情况简单地做一下比较。一九六四年那场大水,流量为二千八百秒立方米,盘山县粮家村(今盘山河闸处)最高水位为五点五米左右。而一九八五年的大水实际流量只有两千左右秒立方米,可盘山河闸处的最高水位达六点四一米。流量小水位高,说明什么呢?现在,让我们对双台河做一番全面的了解和考察:
  双台河实际上是辽河的下段。辽河发源于河北省七老图山的光头岭,流经河北、内蒙古、吉林、辽宁四省区,干流全长一千三百九十公里,在盘山县入渤海。辽河下游段曾有多次变迁:清咸丰十一年(一八六一年)以前,经沙岭向南在古城子东侧河道(即外辽河)三岔河处接纳浑河、太子河后,向西南经营口入海。一八六一年发大水,下游右岸冷子口(即今日盘山县棠树林子乡六间房村)溃堤,洪水顺一道天然水沟冲向西南,流经三道沟村窜入绕阳河。从此得名双台河。故双台河实际上是指六间房至入海的辽河下段,全长九十九点八公里。一八九五年,经人工疏导,才逐渐形成一条比较定型的辽河水系分河道。为使浑、太两河的洪水各有其路,一九五八年,在六间房堵截了外辽河,使辽河干流的水位全部经盘山县入海。
  然而,盘山县近海,海水倒灌现象相当严重。为防海潮倒灌,改善水质,抬高水位,一九六六年在粮家开始建设拦河闸。一九六九年大闸建成后,双台河流速减小,带来大量沉淀泥沙。有关部门曾先后三次测定双台河的淤积情况。一九八一年的测定表明,淤积总量达一千六百多万立方米。河床经多年淤积而抬高。另外,双台河系的滩地上还有七千六百间阻水房屋,以及总长为七万四千多延长米的套堤。这样就影响了汛期的泄洪。加上海潮倒灌,带来大量泥沙,淤积入海口处。因而每到汛期,“上下夹攻”,弄得人们很不安宁,甚至家破人亡。
  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大自然的变化是不定的。因此,如何重新认识双台河,并根据我们现在的条件加以治理,真正做到兴利除弊,这正是摆在决策机关和水利科学工作者面前的无可旁贷的责任。
  ·王百录·

知识出处

盘锦日报

《盘锦日报》

出版者:盘锦日报社

出版地:盘锦市

《盘锦日报》作为中共盘锦市委机关报,承担着"办主流媒体,做主流新闻,为主流服务"的历史使命。 《盘锦日报》是盘锦地区最具权威性,具有影响力,兼有广泛性和深入性的媒体,也是盘锦地区覆盖最广,传阅率最高的主流平面媒体。

阅读

相关人物

王百录
责任者

相关地名

盘山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