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务市场有利于经济体制改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盘锦日报》 报纸
唯一号: 061120020220004280
颗粒名称: 劳务市场有利于经济体制改革
并列题名: ——盘锦市劳务市场调查
分类号: F427.653
摘要: 1986年8月25日盘锦报登载关于劳务市场有利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文章。
关键词: 劳务 市场 经济

内容

杨根华
  随着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各行各业劳动大军的组成发生了变化。很多城市企业在改革中获得新的生机,需要补充一大批劳动力。在农村,实行包产到户以后,劳动效率普遍提高,出现了大批剩余劳力。这些剩余劳力除了在本地开辟新的生产领域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涌入城市。一部分企业需要劳力,而一部分劳力又需要找出路,这就形成了劳务市场。
  盘锦市的劳务市场几年来就自发地存在着,今年四月由市劳动服务公司和工商局给划定了地点。每天集结于市场的劳力达四百人左右,高峰季节达千人以上。劳务人员来自五六个省、三十多个县,以本省朝阳、阜新来的人数为最多。劳务市场人员构成多种多样,其中一少半是专业性技术人才,如建筑方面的瓦工、木工、钢筋工、架子工,服务业的锡焊工、棚匠、鞋匠,以及制做小吃、经营风味小菜的行家里手等。三个多月来,总共接待各类劳务人员三万多人,解决劳务工日二十多万个。这种劳务市场在吞吐劳务,提供服务,交流人才,安排农村剩余劳力,调剂城市内部劳力余缺等方面,已经显示出一定的功能。
  一、劳务市场发挥了人才服务,职业介绍的功能。通过对劳务者的服务工作,扩大了劳动就业门路,充分挖掘和利用了劳动资源,而且又尊重了劳动者就业自由的权利,体现了劳动者当家作主的意愿。盘锦市第二建筑工程公司有两个工程队,正式职工总共才四百人,工程任务是季节性的。每到开工季节,人员就显得不足。他们便到劳务市场上选拔技术人员和强壮劳力,两个工程队外雇工人数超过正式职工的一半。这既补充了企业劳力的不足,又解决了社会上闲散劳力的临时就业问题。
  二、劳务市场对家务劳动社会化起到很大作用。过去居民家里的泥抹小修和搬迁运输以及小型建筑工程,总是依赖亲友帮忙或邻居互助。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条件的改善,人们越来越希望把这种家务劳动社会化、商品化,以免求人之难。台安县一农民被一居民雇去挖下水道,半天就挣了十元钱。劳方满意,雇方也满意,认为比请人帮忙省心省力。
  三、劳务市场的兴起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一方面是出卖劳力者本身也需要消费,特别是需要廉价的饭菜、旅店。于是,以劳务市场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小吃摊床、小型客栈蓬勃兴起,现在每天聚集劳务市场卖小吃的人不下三十。另一方面,外地劳务人员中,很多人也在从事个体服务业,象修鞋、配镜、棚匠、锡匠、小修等。
  四、劳务市场还成为一些人致富的门路。从调查中发现,如今在劳务市场上找出路的,并非全是单纯为了温饱才背井离乡的。有相当一部分人是为了生活得更富裕。阜新沙拉乡六家子村农民吕真,全家五口人,都是劳力。去年春季,花了近万元盖了四间砖房,秋季又给儿子说了媳妇。全家生活毫无忧愁,但他也要外出做工,其目的,他自己说是“生活越富越好”。他来盘锦一个多月就挣一百多元钱。台安县一位叫高文仲的农民说:“我家四口人,三间楼座,电视、立柜、手表、自行车样样都有。家里活不够干的,我才来盘锦找活做。”
  五、劳务市场对传统的劳动力调配方式也是一个改革,给更多的企业用工提供了方便。在市场上,雇方和被雇方直接见面,减少了登记、填表、体检、政审、批准、培训等中间环节。从以往情况看,市场上的三分之二劳力用于个体服务,而这些劳务人员临时就业是根本用不着过去一套繁杂手续的。
  目前,盘锦劳务市场还有些不完善的地方。需要建立必要的管理组织机构,需要交流劳务信息,需要保证劳务人员利益,需要警惕和制止黑包工头子的从中盘剥。这些问题解决得好,劳务市场就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

知识出处

盘锦日报

《盘锦日报》

出版者:盘锦日报社

出版地:盘锦市

《盘锦日报》作为中共盘锦市委机关报,承担着"办主流媒体,做主流新闻,为主流服务"的历史使命。 《盘锦日报》是盘锦地区最具权威性,具有影响力,兼有广泛性和深入性的媒体,也是盘锦地区覆盖最广,传阅率最高的主流平面媒体。

阅读

相关人物

杨根华
责任者
吕真
相关人物
高文仲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盘锦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