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沙岭到棠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盘锦日报》 报纸
唯一号: 061120020220004116
颗粒名称: 从沙岭到棠树
并列题名: ——抗洪防汛采访散记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86年8月14日,盘锦报刊登了洪防汛采访散记文章。
关键词: 国堤 洪水 防汛

内容

“走,上堤去。”
  在盘山县沙岭镇吃过早饭,我们随镇党委书记陈庚然驱车向辽河二道桥防汛指挥所驶去……
  坐在车里,陈书记一支接着一支地抽烟,不用说,他的烟瘾犯了。作为全镇防汛总指挥,这些日子他的思维似乎超过了负荷:传达上级精神、检查险工要段、查看水情、组织群众搬迁……外辽河、辽河、新开河八十二华里长的国堤上哪天不得跑一跑。昨晚,他下半夜两点多钟才躺下,这又何止一次?那么,他是钢铸铁打的?不,瞧他那双红红的眼睛。
  “喂,车停一下,停一下,我买两盒烟。他下车买烟去了。车里的一位同志说,他是靠烟顶着的。
  车停在二道桥指挥所门前。下车后,我们想找镇副书记王玉林唠唠这里情况,可人说他一大早就骑车上堤了。接待我们的是镇武装部部长祝贺岭。
  他穿件退了色的军衣,裤腿卷到膝盖,脸上胡子拉楂的,看那神色、气质,准当过兵。不错,他是当过兵,在部队入了党、受过奖、当过班长,是个响当当的兵。今年防汛以来,他受命带领民兵转战陈家乡小柳河、吴家乡孙家段抢修国堤,如今又在这里镇守二十多天。
  “这么久了没回家看看,你不惦念着?”我问道。
  他笑了笑说:“说不惦念是假话,不过洪水当前,水情就是战情,顾不得了。”我们还想和他往深谈谈,迎面走来一个三十岁左右的汉子,老祝说:“正好,他来,你们谈谈吧。
  来人叫印荣堂,是三台子村党支部书记。去年一场大洪水,三台子村为保国堤,主动扒开套堤,使全村二千多亩好庄稼受淹,我很想了解了解他们在今年抗洪防汛中做了哪些工作。我正翻开采访本,打开笔,想跟他谈时,不料,他很有礼貌地微微一笑说:“实在对不起,坝上那边找我有事,等一会儿我们再谈吧。”说着,他急匆匆地走了。
  夏天的中午,天热得烤人。吃过午饭我们搭市防汛指挥部的车向棠树奔去。
  车行驶沙岭镇三台子村和九台子村五千延长米的国堤段上,我不时地向外张望:一眼收不尽的大堤,宛如一条雄壮威武的巨龙。大堤上每隔二十多米远备一个“土牛子”,每隔一里来地搭了一个小窝棚,每隔一定距离,都立有一块木牌,上面清清楚楚地写着堤段长度、负责人。大堤的迎水坡都放好了护浪草,堤坝上不时遇到三三两两的巡坝人员,有的肩扛着铁锹,有的手拿镰刀,精神头都够足的,看上去就象迎战一场大战的士兵。市防汛指挥部的同志对这段堤上的各项防洪准备工作相当满意。
  车过九台子堤上的道口就进入了案树林子乡堤段。棠树林子乡的国堤全长一万二千延长米。车行半小时,在唐家洼段,我们看到一支足有四百多人的抢险队,正在国堤旁筑起一道高二米、宽五米,长一百米的横坝。抢险队员都是棒小伙。他们顶着炎日,好似比赛般争夺名次,干得好欢。一位乡干部向我们介绍说,昨天上午八点,上边六间房一道套堤决了口,洪水奔流而下,直对这里的国堤,流量达到二千二百秒立米,水位达到十米零二,三小时后,国堤外一百多米处出现渗水,为了确保国堤安全,他们发现情况后,立即从四个村调集四百人前来抢修这道堤坝。并对渗水处进行了及时处理,加派专人严密观察。
  从沙岭到棠树,我们不仅看到一道抵御洪水的大堤,也仿佛看到这里人民筑起的一道坚不可摧的精神大堤。
  (勇夫 维忠)

知识出处

盘锦日报

《盘锦日报》

出版者:盘锦日报社

出版地:盘锦市

《盘锦日报》作为中共盘锦市委机关报,承担着"办主流媒体,做主流新闻,为主流服务"的历史使命。 《盘锦日报》是盘锦地区最具权威性,具有影响力,兼有广泛性和深入性的媒体,也是盘锦地区覆盖最广,传阅率最高的主流平面媒体。

阅读

相关人物

勇夫
责任者
维忠
责任者

相关地名

盘山县沙岭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