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锋在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盘锦日报》 报纸
唯一号: 061120020220004114
颗粒名称: 冲锋在前
并列题名: ——我市各级干部带领群众抗洪侧记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86年8月14日,盘锦报刊登了盘锦市各级干部带领群众抗洪侧记。
关键词: 干部 抗洪 险情

内容

洪水象猛兽一样,又不可一世地向我们扑来。
  那些富有斗争经验的老将站出来;大批年轻勇猛的指挥官冲上去!在他们的身后是数以千计、数以万计的大军……盘锦人民终将会胜利!
  “去年他从抗洪前线撤下来,上了医院,今年他从医院里出来又上了大堤。有他在我们心里就有了主心骨。”盘山县陆家乡防洪堤段上的广大群众在热情地赞扬水利工程师、市人事局局长王德山同志。
  去年洪水期间,王德山同志和乡村干部一起在陆家乡指挥抗洪斗争。由于洪水七日回来后,家也没回,直接来到险防不胜防,决口工要段。四日那天晚上,他穿的那了。王德山和乡村双凉鞋“耍了圈儿”,无奈才回家去干部迅速发动群众换鞋。他来不及和家人说上一句话,转移。后来他被大水围困,在群众的房上住了十几天。王德山患了腰间盘突出症,后来到汤岗子疗养院治疗。今年出院不到二十天,汛情又紧张起来,他还要上第一线。同志们和家人一齐劝他:“你千万别去了,不然你还会重去汤岗子。”王德山说:“怯阵退坡、怕死,算什么共产党员?”
  七月二十八日他上堤后,一直吃住在堤上,每日往返五十多华里。出主意,查漏洞,下命令,排险情……他给乡村干部增添了必胜的信心。
  这是一位睡不着觉的干部。他叫赵振义,是市劳动局副局长。这位五十多岁的老同志,身患严重胃溃疡。由于吃不应时,加上着凉,病情加重了。他用手强压腰部,坚持在堤上巡逻。八月五日水势渐涨,他放心不下,夜间巡逻一直到午夜时分。他发现一处坝脚渗水,马上和乡村干部一起研究对策,带领民工苦干三个多小时,排除了险情。快亮天了,人们劝这位多病的老同志休息一下,他说:“好象猛兽在身边,我睡不安哪!”他趔趔趄趄地向另一处堤段走去。
  乡里干部当然知道自己身上责任重大。就是累死他们也会心甘情愿,但他们决不会忍心让房倒屋塌的惨景再现。副乡长齐继岩原来带领民工在外地出工。七月二十拿双布鞋就走了,时间是两分钟。
  五日,一处堤坝出现险情。急需在堤脚加土,但是附近没有取土处。乡党委书记吕学信带领五十多人乘船到河咀唇一处孤岛取土。他和民工们一样挖土、装土、扛草袋,稀泥流遍全身。他和民工们足足干了三个多小时。
  乡长姜学胜同志,年已六十。他每天只能睡三个小时觉,吃两顿饭。昼夜在堤上巡逻,指挥战斗。平均每天要沿着万米长堤往返两趟。六日我们见到这位老同志时,他扑通一声坐在地上,双腿肿得象两根木棍。
  在谷家村的防洪堤段上,人们在讲述谷家村民兵连长王富民的感人事迹。一处泄水闸的迎水闸门丢失,闸口处随时有决口子的危险。若安装一个闸门,首先需清除四米多深水下的淤泥。人扎猛子下去,用不了几秒钟就得上来。为了延长在深水中作业的时间,民兵连长王富民咀叼一根胶皮管,潜入水中,在水中呼吸,每次可干上五分钟,他足足干了三个钟头,清除了淤泥。而后他又下水安装闸门,又是三个多小时。把闸门装好时,冻得他已经说不出话来。
  这仅仅是抗洪前哨的一瞥。大批领导干部正在带领群众谱写胜利之歌。
  ·王百录 田彪·

知识出处

盘锦日报

《盘锦日报》

出版者:盘锦日报社

出版地:盘锦市

《盘锦日报》作为中共盘锦市委机关报,承担着"办主流媒体,做主流新闻,为主流服务"的历史使命。 《盘锦日报》是盘锦地区最具权威性,具有影响力,兼有广泛性和深入性的媒体,也是盘锦地区覆盖最广,传阅率最高的主流平面媒体。

阅读

相关人物

王百录
责任者
田彪
责任者
王德山
相关人物
赵振义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