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0+1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盘锦日报》 报纸
唯一号: 061120020220002180
颗粒名称: 350+1
并列题名: ——记全国化工系统劳动模范王松政的事迹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86年1月28日,盘锦日报登载了全国化工系统劳动模范王松政的事迹。
关键词: 化工系统 劳动模范 王松政

内容

张素霞 杨海波 王百录
  一九八五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庄严的人民大会堂会议厅里。来自全国各地化工系统的劳动模范,激动的心简直要跳出他们的心窝。因为中央领导同志马上要步入大厅。来了,来了!李鹏副总理、全国总工会和化工部的领导同志来了。在热烈的掌声中,他们和代表们一一握手。闪光灯不时地发出亮光,摄下了那激动兴奋的表情。
  会议召开前夕,省里分配给盘锦市两个名额,可是不知出了什么差头,其中一个名额竟给了一个大市,盘锦市当然要争。市总工会领导同志拿起电话,向省里介绍起盘山县铁东化工厂厂长王松政的事迹。
  王松政的事迹通过电话从省里传到了北京。
  “好一个王松政!加他一个吧!”
  于是在三百五十个名额之外,又增加了一个。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结果呢?
  (一)
  一九七九年十月的最后那天傍晚。
  盘山城内很有名气的“八一”饭店的一个酒间,六个彪形大汉正围着那个圆形餐桌,他们的身上粘着泥点和灰迹。这装束毫不掩饰地告诉人们,他们是些泥瓦匠。顷刻,服务员把烧鸡、炖鲤鱼、鱿鱼、肘子、拼盘等十几样好菜端来。
  香味令人流涎水,但他们谁也不肯动筷儿。显然这席间缺少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
  不多时,一位身高一米六左右的小个人走进屋来,他三十多岁,浓眉大眼,眼神中透着灵气。蓝色劳动服上同样粘着灰迹和泥点子,显然他是这些泥瓦匠的头头。六个人几乎同时喊出声来:“大哥!”这位被称为大哥的叫王松政。是盘山县城郊乡基建队的队长。
  “起杯!”
  寒喧之中,渐渐的,人们的话多起来。“酒助人兴,酒助言兴。”
  可是,平日擅于言谈的王松政,却变得少言寡语。从他那紧锁的眉宇,人们看出他心中不快。
  “大哥,不舒服吗?”
  “不是。”
  “家中有什么事吗?”
  “不是。”
  “活计没揽成吗?”
  “承包妥了一栋楼。”
  “那你是怎的了?”
  王松政放下手中的筷子,“我在想,咱们这些青年人,就这样碌碌无为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咱们也得想办法为国家做出一点贡献呀!”
  “谁不想为国家的强盛做出贡献?但是——”
  “现在政策允许,我看咱们办座工厂。”
  王松政在这些泥瓦匠中有很高的威信,大家很信服他、尊敬他。
  “先喝酒。大哥,你上刀山我们跟着闯……”
  “真的?”
  “这是什么话……”
  “一言即出,驷马难迫”青年人血气方刚,说干就干。王松政要带这些泥瓦匠办工厂了。
  (二)
  这月份,基建队的每个人平均收入三百元。为什么偏偏选这个日子喝酒?除了庆贺“胜利”之外,另外的原因就是一觉醒来的时候,他们的衣兜会被各自的“内务部长”翻过来,于是将失去对〓配权。
  每个人想到酒桌上立下的山盟海誓,想到家里的事情难办,怎能不神魂颠倒!王松政更不舒服。他从那些临时工手中接过集资款时,心里不平静啊!那钱里有友情,有希望,也有担心。
  趋利避祸,简直是人们的一种本能。假如有的人通过某一途径突然发迹,必将有更多的人步其后尘;假如有的人弄得身败名裂,另外的人便会产生高度的“警惕”。令人心悸的事情就发生在不久以前。
  年初,他们那里有个人要办工厂,很多人对他抱有热切的希望。四十五户人家集资两万多元,办起了毛毯厂。可是那个人成天去拉关系走后门,请客送礼。两万元花光了,又借下了一万元外债。
  无可奈何,工厂黄了。人们没有拿到一分钱的工资,连底垫也无法要回。人们急了,都来扯那个人的脖领子。乡政府领导无奈,只好当调解员;就是要他的命,还能顶钱用?
  这句话不要紧,惹来是非。那些参加集资办毛毯厂的人,云集到乡里告状。早晨来了,中午不回去,“绝食”还得了?乡里干部怕了,好言相劝,备饭招待。
  听说王松政要办厂,乡里干部找到他,要他收拾这个破烂摊子。
  八〇年四月初的一天,王松政带人来到毛毯厂。这个毛毯厂坐落在双绕河的西岸,跨桥西北。七问简易厂房房盖上的沥青被揭走,门窗被锯断。院内的野草在寒风中抖动,黄鼠狼跑到这里安家落户。
  烦闷象默不作声的蜘蛛,在王松政的心扉上织网,怎么也抹不掉。他烦闷的不是这凄楚的景象,因为他相信春风定会使寒凝的地表抽出嫩绿的新芽。他是为那四十五个“无业游民”而担心,他们长此下去,必定会成为社会的一个负担。他要把命运之舟开进不平静的港湾,和这些无业游民同舟共济。
  “听说你收了毛毯厂,我们的投资款怎么办?!”
  在有家长们参加的全厂职工大会上,王松政宣布:“你们的投资款,我负完全责任!但是我现在还不起。等将来生产发展了,我不但还,还要按最高的利率付给利息……三年后我若兑现不了,就卖房子。”
  讲者坚定果断,听者喜形于色,象熟透了的石榴咧嘴笑。
  融融的南风,揭开河面上的坚冰,万物从沉睡中醒来。
  (三)
  王松政从家到工厂上班,正经过盘山镇内家具市场,市场上高低柜、立柜、写字台、茶几、组合柜等家具样式繁多、新颖、别致。而那些用树脂板做面的高低柜比木制高低柜价格虽然高出上百元,但常常被抢购一空。王松政感到,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注意家庭摆设了,家具的古老式样将被淘汰,于是,他决定生产树脂板。
  第一张树脂板造出来了,这哪里是什么树脂板,简直是一张煮熟了的带花纹的大块肉皮,又软又糟。一张、两张……十张,全是这样;一天、两天……十天,都是这样。
  这天大白天,王松政趴在办公桌上睡着了。季占国拿起一件大衣要盖在他身上的时候,“温度!”这句梦话把身高一米八十的季占国吓了个后仰。原来王松政在梦中重现了自己曾去过的一家树脂板厂工人穿单衣大干的场面。
  他醒来了,马上告诉季占国立即组织人在屋子四周搭火墙,从此,这个生产树脂板的工作间,变成了“蒸笼”。
  又一代树脂板出来了,这回只软不脆,有人背地称其是刮净了的猪皮。
  失败是成功之母,失败里蕴育着希望。但是在希望尚末变成现实之前,失败就是一个随时可以吃人的魔鬼。王松政被这个魔鬼折腾得骨瘦如柴。
  这是第一百零二次实验。王松政把配制好的原料摊铺在工作台时,头疼、恶心、疲倦,一齐向他袭来。他失去了知觉。他醒来了!工作台上是一张又硬又光滑又美丽的树脂板,成功了!
  一股巨大的吸引力,使人们围了上来,王松政和他的泥瓦匠伙伴们一齐欢呼起来,人人沉浸在成功的欢乐和美好的憧憬中。
  当年八月,国家在邯郸市召开全国生资日杂产品展销会。盘山县日杂公司带去王松政他们生产的树脂板,被人们看中,四个人忙着签订合同,从早忙到晚,一下子订出去一万七千片。
  这次会议后,王松政他们刻了“盘山县铁东化工厂”的牌子,但是,往哪里挂?只能挂在那破落的墙壁上。
  当年,全厂生产出树脂板四万块,产值四十万元,纯盈利十一万元。
  人们领到钱了!这些为无钱而苦恼的无业者,此刻人人怀有一种崇高的追求。他们宁肯工资不要,也要齐心协力扩大生产。第二年,全厂生产树脂板八万片,产值八十万元,纯利二十一万元。
  此时的王松政已成了远近闻名的“能人”。一家工厂前来聘请他,条件是:一、转为国家干部,保留厂长头衔;二、全家户口办到厂里;三、给他爱人安排工作。
  一向温顺的妻子,大有支配他的势头:“这是关系到一家人命运的大事,我的话你得听一听。这是到手的铁饭碗。”
  “铁饭碗”有着多大的诱惑力,人们是清楚的。但是,王松政这样劝妻子:“什么‘铁饭碗’、‘瓷饭碗’,咱要为国家着想。国家不富强,手里拿的还不是讨饭碗?”
  又一次家庭纠葛发生了。上面发了文件,他和爱人按规定都可以办“知青”,回老家丹东市上班。这不单单是他俩的“铁饭碗”问题,还关系到两个孩子今后有没有“铁饭碗”问题。
  爱人被他气倒了,不给他做饭吃。他空着肚子上班了。
  “你真是个铁石心肠的人!”
  “办化工厂,我是铁心了。你要回丹东市捧‘铁饭碗’我欢送,你带孩子先回去,我们两地生活,我忠贞不变心”。爱人无言以复,只好流泪。
  王松政虽然这么说,但对他自己的家乡怎么能没有眷恋之情!鸭绿江大桥的雄姿,锦江山公园的秀色,父老兄弟的状况……无一不令他思念。
  但是,当年,美国鬼子发动侵朝战争时,罪恶的炮弹炸毁家乡民房,炸死家乡亲人的往事在记忆的屏幕上浮现出来。他要按自己的志向、追求走自己的路。他在诗中写道:“路漫漫啊,志满怀;青春焕发永不衰。拚命苦干三十年,创造一派美景来!”(待续)

知识出处

盘锦日报

《盘锦日报》

出版者:盘锦日报社

出版地:盘锦市

《盘锦日报》作为中共盘锦市委机关报,承担着"办主流媒体,做主流新闻,为主流服务"的历史使命。 《盘锦日报》是盘锦地区最具权威性,具有影响力,兼有广泛性和深入性的媒体,也是盘锦地区覆盖最广,传阅率最高的主流平面媒体。

阅读

相关人物

张素霞
责任者
杨海波
责任者
王百录
责任者
李鹏
相关人物
王松政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盘锦市
相关地名
盘山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