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希望的明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盘锦日报》 报纸
唯一号: 061120020220001467
颗粒名称: 为了希望的明春
并列题名: 来自灾区吴屯村的报告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85年10月25日,盘锦日报登载了“为了希望的明春”一文,介绍了关于灾区吴屯村灾后重建的文章。
关键词: 水利 洪水 人民

内容

一棵甜杆节儿,上部只剩三片黄绿相间的叶,未成熟的小粒儿含羞地躲进壳中……经过历史上罕见洪水洗劫的吴屯,它却成了五谷中唯一的幸存者。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流金的季节。然而这里的人们却在流泪;春天是幻想的季节、奋斗的季节。吴屯人民为了明春开展了一场新的战斗。
  在八月的大水中,吴屯132户居民中有61户倒塌了房屋。由于洪水防不胜防,大堤决口后人们只顾逃命,粮食、衣物、家具……伴随着房屋的倒塌,“粉身碎骨”。洪水过后,人们告别了栖身的堤坝伤心的回来了。有的收拾破破烂烂,有的出去做小买卖,有的去捕鱼捉蟹。人们的心一时散了。
  九月十四日,是吴屯人民返回家园的第三天。这天晚上,村党支部召开会议,支部“一班人”心情是沉重的。但是他们指挥生产自救的决心是坚定的。
  “抓钱是权宜之计。我们总得在吴屯这块土地上生活战斗,尽快恢复被破坏的水利工程是大事。”
  “我看最困难的时节是明年春天,咱们应该把明春要干的活拿到现在来干!”
  “大干不能等明天!”
  会议刚散,党支部书记裴昌纯打开了广播,做了“收心”的广播动员,他号召党团员、干部、民兵带头参加修复水利工程的战斗。广播会结束了,裴昌纯和村长刘连福各带一些人,挨门逐户去发动。
  人民群众是有觉悟的。广播会的第二天,就有三十多人带着锹镐,早早地来到大队,等候分配工作。
  吴屯通往盘山那条12华里长的公路,因为炸路走水、受水冲刷,变得高低不平,迎水面一侧如锯齿一般。村党支部、村政府、民兵连,带领四十多人,进行抢修,整整大干五天,把这条路首先修复。
  水利工程破坏更为严重。两条二线、两条三线,总长达4,000米,被洪水冲坏的竟占三分之一、需动用土方一万二千多立方米。修复这些工程,困难重重。近一半的人家倒塌了房子,多数群众家中无粮了,但是这些都难不倒吴屯人民。有的人家没有粮食,大家就串换用。村长刘连福家中粮食也不多,他一下子借给别人四百多斤。刘连龙是村里的电工,周景平没粮了,他借给300斤,周景平看他家粮食不多,不忍心去借,刘连龙却说:“我有一碗饭也得分给你半碗吃!
  一手抓建房,一手抓水利。裴昌纯为了尽快让群众搬进屋去住,把准备给儿子建房用的三吨大苇,给了六户村民。大家你帮我我帮你,家家巧安排。谁家需要打墙,大家一齐来帮工。打墙要分三次进行,打一米高要晒三五天。
  人们起大早忙着打墙,早晨喝点玉米糊糊或者稀粥、吃点酱汤子,就上水利工地了。更感人的是,那些孩子妈妈,她们也和男人一样大干。吴宝侠,贾雅军把小孩扔在家里,来到水利工地。土粘得象灶糖,用力甩,还有些粘在锹上。她们的胳臂甩肿了,满手打了血泡,依然咬牙坚持,一干就是二十几天。这个村每天有七十多人大搞水利工程,他们大干一个多月,不仅倒房户建起了简易房,而且把被破坏的水利工程全修复了。
  我们看到如刀裁一般,错落有致的沟渠时,感慨万千。英雄的人民,战斗在希望的原野上!
  盘山县广播站记者:柏录、刘曦
  本报记者:焦洪涛

知识出处

盘锦日报

《盘锦日报》

出版者:盘锦日报社

出版地:盘锦市

《盘锦日报》作为中共盘锦市委机关报,承担着"办主流媒体,做主流新闻,为主流服务"的历史使命。 《盘锦日报》是盘锦地区最具权威性,具有影响力,兼有广泛性和深入性的媒体,也是盘锦地区覆盖最广,传阅率最高的主流平面媒体。

阅读

相关人物

刘曦
责任者
柏录
责任者
焦洪涛
责任者
裴昌纯
相关人物
周景平
相关人物
刘连福
相关人物
贾雅军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