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胜洪水后的盘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盘锦日报》 报纸
唯一号: 061120020220001431
颗粒名称: 战胜洪水后的盘锦
并列题名: 盘锦采访见闻之一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85年10月22日,盘锦日报登载了“战胜洪水后的盘锦”一文,文章介绍了笔者采访盘锦的见闻。
关键词: 盘锦市 洪水 景象

内容

洪水过后的地方,人们看见过吗?想象过吗?
  读者一定记得:就在一个月前,辽宁省盘锦市和它那闻名全国的辽河油田、辽河化肥厂曾被洪水包围,部分堤坝决口。盘锦的安危曾经悬在亿万人们的心间。从中南海彻夜通明的灯光,到气壮山河的抗洪抢险现场,千思万念凝结在一点上——保住盘锦,保住辽河大堤,保住辽河油田,保住辽河化肥厂,保住辽河两岸的人民生命财产!到9月初,千里长堤,百万大军,经过三十多个艰苦鏖战的日日夜夜,盘锦保住了,全国知名的大油田、大化工企业保住了!洪水过后一个月,今天的盘锦是什么样子呢?
  三千多无房户全部搬进新居中秋节灾区家家吃上月饼饺子
  9月9日,记者来到紧靠辽河大堤的大洼县东风农场大岗子村。辽河四次洪峰漫堤出槽,使这个二百五十二户人家的村庄,有一百九十四户房屋倒塌,一千零八十多口人全部转移,四千五百多亩农田绝收!真算得上是灭顶之灾!然而,仅仅一个月之后,这个村一幢幢新房拔地而起,一户户人家安居乐业,要不是高高的树梢上还残留着过水痕迹和房身显示出的洪峰水渍,人们不会意识到这里曾是洪水浸泡的村庄。步入崔振亚的新房,这位五十三岁的农民告诉记者:这场大水,百年不遇。村中大部分房屋虽然倒塌,但政府的救灾工作做得好,我们村一千多口人一个没有伤亡,县包乡、乡包村、村包户,一个月内我们倒房的一百多户全部搬进了一户两间的新房。这个村,有个姓杨的八口之家,仅一个劳动力,妻子又失明,房子被冲毁后,农场组织未遭灾的乡、村帮助他很快盖起了新房。当记者访问他时,老杨感动地说:“要不是共产党,不是社会主义制度,这样的大灾我就得卖儿卖女了!”象这样的困难户,在大岗子村有二十家,目前家家都搬进了新居。
  市民政局局长、救灾办公室副主任曹凤歧告诉记者:一个月来,我们采取“大房变小房、旧土换新墙、自己努力干、大家来帮忙”民办公助办法盖好六千六百九十七间新房,在9月28日前,三千一百七十八个无房户全部搬进了新居,灾民是在新屋里度过的中秋节,家家吃上了政府送去的米面、肉、菜、月饼、水果,家家吃上了饺子。同时政府还发下一百多万斤救灾口粮、三十二万件单、夹、棉衣。由于省、市、县、乡各级医务、防疫部门的努力,全市在大灾过后,没有发生任何传染性疾病。目前还有九个医疗队巡诊在各重灾乡、村。记者问起农民受灾之后慌不慌,大岗子村农民崔振亚说:“慌什么,这又不是1960年,那时咱老百姓挨饿,国家不也一样穷。现在不然了,这几年,粮食大丰收,国有、省有、县也有,我的亲戚还有。若不是三中全会以来的富民政策,就没有这些‘有’,有了这些还慌什么?”
  回答得多么朴实寓意深刻啊!寥寥数语,展示出了一个普通农民,对党和党的现政策的敬仰和信赖。反映了今天党同八亿农民的关系是何等的亲密!
  水稻产量将接近一九八四年石油化肥日产恢复到灾前水平
  盘锦的水稻国内外闻名,是辽宁出口大米的基地;辽河油田是国内第四大油田;辽河化肥厂是全国同行业企业中经济效益之冠。这里农、工业生产关系到全局,维系着国家整体经济。
  洪水过后,盘锦市、油田,辽化一致喊出:把因灾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市、县、乡三级政府首先组织六百二十八套排灌设备对十五万亩内涝严重的稻田,强行排涝;随后对近三十万亩水稻喷洒植物激素,加上灾后晴天多,气温高,日照积温比灾前大幅度上升。因此,促进了作物早熟和结实。水稻千粒重,经过实测可以达到去年的水平。农业部门地块估产,将比受灾当时的估产增产一成。如果收获期间,精收细打,水稻产量将接近1984年。市政府负责同志向记者表示:大灾之年,我们力争水稻少减产。还要争取出口一些大米。旱田,除绝收面积难以挽救外,也采取不少补救措施。因此,农田受灾程度,也较遭灾当时有所减缓,做到了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人们瞩目的油田和辽化恢复生产的形势也十分喜人。还在八月三十一日傍晚六点,在大堤指挥抗洪的辽河石油勘探局副局长周守忠和曙光油田党委书记于茂祥,发现辽河第四次洪峰下泄较快,已经降到安全水位。两人不约而同地意识到必须及早组织恢复生产。他们在大堤上就地交换了看法,当晚十点回到指挥部下达尽快恢复生产的命令。
  曙光油田共有三十三个采油站,防洪期间已陆续关停,五百六十八口采油井一百五十四口停产。恢复生产命令一下,工人、干部趟着齐胸深水奔向关停站井,经过一昼夜的抢修,九月一日这个油田就有六个采油站、五十三口采油井恢复了生产,到九月十九日这里的三十三个站、一百五十四口停产井,全部开动起来。日产原油,到九月底已经达到六千吨,比灾前还多近二百吨。另据辽河油田副总调度长邱志新介绍,全油田因防洪关停二百九十四口油井,从九月四日组织全面恢复生产,到九月十九日已全部开动。灾前辽河油田日产量是二万五千三百吨,恢复生产后已达到二万五千五百吨左右,超过了灾前。现在全局上下八万多名干部、职工决心大干年前九十天,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采油计划,超过去年的实际采油量,做到灾年不减产,力争超上年。
  辽河化肥厂,九月底就传出恢复生产的喜报,当月生产总量达到三万九千多吨,比抗洪期的八月份增产一万吨。已经把因灾欠产部分补了回来。全厂干部、职工表示,国家给该厂下达的生产、销售、利税任务,到年底保证一斤不差、一分不少的全部实现,并力争超过!他们不是说大话九月份的实践证明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这就是灾后盘锦地区农民、工人、技术人员、广大干部生产救灾的风貌。他们不是面对灾情,愁眉苦脸,而是正视困难,振作精神,千方百计去战胜困难,尽最大努力把受灾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从这一点就使我们认识到,这里的人们以主人翁责任感对待灾情,对待国家。有这样的人民群众,加上党的正确领导,有什么障碍不可以逾越呢!这里有的熟人告诉记者:不信,明年这时候再来看!
  街上百货、副食、水果应有尽有教师节前后中小学校相继开学
  站在盘锦市城关大桥,看到脚下辽河水顺流而下,是那么温顺、流畅。时有几点白帆翩翩飘过。这是多么安逸、宁静的意境。据市民政、信访部门同志介绍,历来灾后政府有“三大乱”——民政、信访、安置办。而九月份这个市的上访总人次较正常月份有减无增。公安局同志介绍灾后的民事、刑事发案率与灾前持平。并未发现灾后趁火打劫案件。
  最令人神往的是这里灾区的中小学迅速复课。市教育局同志介绍:全市灾区有近三千名教师,他们所在的上百所学校被冲毁。但全市四百零二所中小学都在教师节前后相继开课。有的是帐篷小学,有的是村政府腾出办公室授课,有的是组织灾区中小学到非灾区学校插班,也有实行二部制的。近三千名灾区教师不顾自家受灾趟水到校,准时开课。有的学校竟在大坝上以砖头代书桌也开了课。
  百年未遇的大灾,盘锦市区几十万人受灾,如今不但没有一人逃荒,而是安居乐业、拚命劳动、工作,街面不但秩序如常,且百货。副食、水果应有尽有,十分繁荣兴旺。
  今年夏秋之间,遇到洪水灾害的不止盘锦,辽宁大部、东北大部都有洪灾。记者近月来在东北三省采访的所见所闻证明,从盘锦可以看到辽宁,从辽宁可以看到东北,情况大体相同:遭灾之年,满面笑容!
  人民为什么会笑?
  是因为得到安置、温饱甚至丰足有保障吗?是因为生产得到恢复,经济效益将会进一步提高吗?是,这都是,但又远不止这些,还有比这更重要的原因……

知识出处

盘锦日报

《盘锦日报》

出版者:盘锦日报社

出版地:盘锦市

《盘锦日报》作为中共盘锦市委机关报,承担着"办主流媒体,做主流新闻,为主流服务"的历史使命。 《盘锦日报》是盘锦地区最具权威性,具有影响力,兼有广泛性和深入性的媒体,也是盘锦地区覆盖最广,传阅率最高的主流平面媒体。

阅读

相关人物

李雅华
责任者

相关机构

辽河油田
相关机构
辽河化肥厂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辽宁省盘锦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