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山辽水赤子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盘锦日报》 报纸
唯一号: 061120020220001358
颗粒名称: 白山辽水赤子情
并列题名: 记抗洪抢险烈士李秀海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85年10月8日,盘锦日报登载了“白山辽水赤子情”一文,文章介绍了抗洪抢险烈士李秀海不顾自身安危,为保护人民财产牺牲的事迹。
关键词: 抗洪抢险 李秀海 战士

内容

一封加急电报,从辽河岸畔新建的盘锦市传到长白山下的珲春镇,上面载着一件令人沉痛的消息:
  你镇新地方村李万山之子李秀海在抗洪中光荣牺牲见电请与家属速来部队
  突如其来的噩耗,犹如晴天霹雳,震撼着延边这座普通的山村,撕裂着李家一家人的心。怀着万分悲痛的心情,李万山老人急匆匆赶到儿子生前所在部队。
  重灾的盘山县副县长单秀文紧握万山老人的手说:“您的儿子是为盘锦人民而死的,请把烈士的骨灰留下来,让我们永远记住他的英名……”
  “要是在部队干不好,我不回来见您”
  一九六三年十月十九日,李秀海出生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珲春镇新地方村的一个普通农民的家庭。在做农村基层干部工作的父亲影响下,秀海从小养成了朴实诚恳的性格。他为人忠厚,热爱劳动,是家中颇受疼爱和信赖的孩子。
  珲春地处祖国东北边陲,是抗日联军曾经战斗过的地方。流传至今的英雄们可歌可泣的业绩,打动了秀海幼小的心灵,对英烈的壮举特别崇拜和向往。这里,还是汉、朝鲜等族群众共同居住之地,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的种子已播在秀海心中。连雨天,他早早来到湍急的山溪旁,与大龄同学护送低年级学生过河;风雪天,他背起同路的朝鲜族小同学去上学。一次,他带领学雷锋小组上山给五保老人郑奶奶打柴,休息时,面对不远处的一座烈士墓,讲起朝鲜族女共产党员安顺花姑姑英勇抗日、宁死不屈的故事。
  在他那幼小的心灵里,种子开始萌发:“等我长大一定去当兵,保卫国家永远不再受欺侮!”
  转眼间,到了一九八二年十月。县里征兵开始了,十九岁的李秀海准备去报名。可是不巧,来自家庭特别是母亲的阻力,使这件事出现了一点周折。
  就是这一年的年底,珲春县全面落实了农业承包责任制。李家承包了十九亩土地,作价牵回来一挂牛车。巴望尽早富起来的农民们,成倍地加重了对劳动力的珍惜。一个顶呱呱的壮劳力去服役三年,不能不引起一家人的徘徊和观望。
  母亲说:“现在自家地自家种,你走了,家里收入会白扔!”
  秀海说:“承包了也总得有人去当兵啊!”
  “旁人可以去,咱家有困难!”
  “要是都像您这么想,那还有谁去当兵?”
  母亲被儿子问住了,可还是不让去参军。
  一直没有吭声的万山老人,一开始心里也有点舍不得,但他懂得儿子的心意;年轻人向往当兵的劲头,很像当年自己执意离家去支前。为了打破母子间的僵局,父亲让秀海先去干活,明天再给他个答复。
  第二天一早父亲告诉他:母亲想通了。秀海知道是爸爸作通了妈妈的思想,甘愿一个人挑起承包土地的重担。他感激地望着父亲那饱经风霜的面容,眼里噙满了泪水。一个月后,秀海告别父老乡亲,踏上战士的征途。临行时他对县武部负责人张铁贤表示:“要是在部队干不好,我不回来见您!”
  火热的部队生活像磁石一样吸引着他,紧张的训练又像熔炉一样锻炼着他。经过一个多月的队列操练,秀海被分配到通信连一排三班当有线兵。有线兵是一个比较苦累却又十分重要的兵种。秀海的姐姐和姐夫恰巧也当过有线兵,他们讲过,部队指挥机关好比头脑,各战斗部队好比四肢,而通信兵就好比是神经。特别是当连长讲到,抗美援朝马良山战斗中用身体接通被炸断的线路,从而保证战斗胜利的那位英雄所在的连队,正是本连的前身,这更使李秀海听得入了神,他决心向革命先烈学习,练就一身过硬的通讯本领。
  艰苦的训练开始了,放线、收线、爬杆、架固,全是重体力活动,都需要迅速和准确。秀海的手让电线勒破了,脚底跑得起了泡。毕竟是农活磨练过他,居然不觉得怎样苦;练臂力,他和单、双杠、亚铃交上了朋友;练耐力,他成了业余长跑运动员。只是在速度上还需要苦练一番。
  夏日的中午,骄阳似火。秀海见战友们午睡了,就悄悄地拿起线拐溜到屋外,直奔操场而去。浸过沥青的线杆,烈日下直闪黑光,摸一把滚烫滚烫的——正是练功的好时机!只见他从线拐上抽出线头,在第一根线杆的底部系好一个结,接着“蹭蹭蹭”攀上四米高的杆顶,在上头再系上一个结,然后“哧溜”一声滑下来,一边用线拐放线,一边向二十米外的第二根线杆飞跑;跑到跟前借惯力再攀杆顶,把第一根杆头的电线用劲拉紧系好,滑下来再系一个结。这一套动作完成后,一根电线就规规矩矩地横在四米高空。这一训练项目谓之曰“高悬固定”。秀海一遍一遍地练习着,哪管淋漓大汗浸透了衣衫!
  宝剑锋从磨砺出。秀海的训练取得了优异成绩。就说“高悬固定”吧:规定的时间标准是四分钟及格,三分钟良好,二分钟优秀。秀海只用五十秒便可完成。有的战友形容他:收放线如闪电般迅速,爬线杆象猴子般敏捷。他成为通信连的技术尖子,在全团甚至全师都小有名气。
  “部队需要就是我的志愿”
  在秀海成长的道路上,部队生活是他思想飞跃的新阶段。如果说,少年的秀海乐于助人是出自朴素的情感,那么,这时候的秀海关心同志、热爱人民,则是一个革命战士的自觉行动。年节假日,训练之余,他为连队战友和驻地附近群众做了大量好事,诸如洗衣补鞋、理发照像、打猪草、种园田等,全班新老战士每个人都能不重复地摆出三五件。战友们都很敬重他,一九八三年底大家一致评他为“学雷锋标兵”。
  为了节省开支,减轻地方供应负担,部队各连都是自己种菜,不少连队在营房院内扣上了“大棚”。通信连的大棚那两年没有管理好,总是亏损。一九八三年底,为此事忧虑不安的副连长张国余,他想起一个“改革”办法:废弃“任命制”,大胆起用能人。他在全连大会上叫了一号:谁能把大棚管理好,可以毛遂自荐,年终我给他请功!
  李秀海经过深思熟虑,挺身承包了连队大棚。做为有线兵的技术尖子,他不肯躺在已被征服的“山头”上面享受荣誉,而是又向一片新的“阵地”强攻。“只要是连队需要,我干啥都行!我不敢说能赚回多少钱,但我能保证全连淡季吃鲜菜!”他跟连首长立下了“军令状”。
  在家的时候,秀海曾干过两年多庄稼活。栽水稻,种大田,培育果木,饲养畜禽……还当过记工员、保管员,唯独没有从头到尾干过种莱的活计。但是他自信能干好:只要认真一点儿,勤学一点儿,没有跳不过的“障碍物”。
  这位新上任的生产员,夹起铺盖卷儿,一头钻进了闷乎乎的塑料大棚。他用自己的津贴买来好几本蔬菜栽培和管理的技术书籍,一边钻研,一边培育各种菜苗。什么菠莱、蒜苗啊,韭菜、芹菜啦,还有黄瓜、豆角等等,各样春菜一应俱全。可不能冻着这些绿生生的小苗,秀海在大棚里生起火墙,一夜爬起来好几遍添煤加火,查看苗情。一到五月,天气转暖,大棚里又闷又潮;在里面施肥、浇水、拔草、间苗,一动就是一身汗。那些日子,秀海生了一脸脓疱疮。山村长大的秀海,脏点累点无所谓,难的是蔬菜染上病,书上又没讲,那可就沉不住气了。每逢此时,他就不远数十里跑到海城去请教老莱农。
  五月初的一个星期天,不少战士结伴旅游千山,有的还来约会他。秀海是个业余摄影爱好者,早想去千山一饱眼福。不过眼下不能去,因为昨夜里他发现黄瓜叶片上生出褐色斑点。他谢绝战友的邀请,从炊事班打来早饭,端着饭碗蹲在瓜架旁。可他怎么也吃不下,两眼直勾勾盯着瓜叶出神。这究竟生的是什么病呢?蓦地,他想起谁曾经说过:青叶上了斑,黄瓜要进鬼门关。他忽地站起身,撂下碗筷,赶紧掐下几片带斑的瓜叶,急匆匆向海城菜农老师傅家跑去……
  原来,黄瓜染上了很厉害的枯斑病,如果不及时“抢救”,二十四小时一过瓜秧就会“全军覆没!”这可了不得——秀海按照老师傅的吩咐,马不停蹄买来药剂,一口气跑回营地大棚,立即喷药救治。结果,秀海以药物过敏引起一身疙瘩的代价,换回了半棚黄瓜的大丰收。
  这一年,秀海的汗水没有白流。不但保证了全连的鲜菜供应,而且使“种菜业”转亏为盈,居然收入了一千多元!围绕这一千元收入,炊事班的小初能给你讲出好多故事。有一回秀海栽莱剩下两把辣椒和茄子秧,他舍不得丢掉,也跑到附近集市上去卖,回来时把卖得的一元三角五分钱如数交给了司务长。按理说,外出赶集卖菜,赶上饭顿走一趟饭店是情理之中的事。李秀海可从来不花这笔钱。第一次卖莱回来,天已经很晚,秀海跟小初要饭吃,使小初大为惊讶:怎么,卖菜人原来还空着肚皮!后来知道了他的这个脾气,小初干脆把饭菜打好给他坐温在锅里。
  辛勤的汗水,不但换回全连的用菜的物质成果,而且也使秀海的思想跃上新高度。这年七月,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夙愿: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以后,他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立志把一切献给人类最壮丽的事业。
  “首长和战友信任,我应该继续留在部队”
  去年冬天。在部队服役两年的李秀海踏上去图们的列车,回乡探亲了。
  列车沿着千折百曲的图们江畔而行,穿过舒缓起伏的长白山峦,眼前透出一派冰雪覆盖的吉东风光。家乡依稀可见了。
  旅途艰辛,确有一种难言之苦,而此时的李秀海却没有一丝倦意。离家两年了,父母亲的身体可好吗?上次妹妹来信说,为了帮助家里种责任田,初中二年级就辍学了,可她才十六岁……
  四面群山环抱的故乡,映入秀海的眼帘。他迈进了阔别两年的家门。
  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三间茅草房更显得破旧了;仅仅两年的岁月,六十五岁的老父亲的脸上,又刻上了新皱纹。本来已驼背的母亲,腰似乎弓得更厉害了;两个妹妹出挑得象大姑娘了,但从她们被晒黑的脸上,看得出为家里责任田付出的艰辛。此情此景,作为儿子,秀海感到没能尽义务;作为哥哥,他没有尽到责任。只觉得心中很不是滋味,眼眶湿润了。
  离别两年,父子、母子、兄妹之间的话是说不尽的,然而,相逢的喜悦,甜密的话语,难以掩饰这样的现实:土地承包两年了,左邻右舍的粮仓在长,钱包在鼓。可秀海家因二哥结婚、盖房子欠了两千多元的债,又刚刚贷款二千六百元买了十九头猪,加上原有欠生产队里的钱,饥荒已达五千元。母亲、兄妹的话里话外,总是探听着秀海能否回家的口气。
  秀海是村里闻名的孝子,他知道自己在家中的位置。一个月的探亲假是暂短的,可秀海象是要追回逝去的时光那样,除了探望老师、同学、亲友外,他拼命地干活……有几个晚上,他甚至帮助家里规划了脱贫致富的蓝图:先把这十九头猪养好,到秋天卖它十六头,先把国家的贷款还上;留下三头母猪,每头产十个仔,这就是三十头,再抓三十头小猪,明年就可以养到六十头,变成养猪专业户……我要是能复员回来,这些很快就能实现……可是秀海的耳边又想起探家前团参谋长对连长说的那句话,“张连长,李秀海这个兵你不能给我放走,部队建设需要他!”是啊,秀海刚刚被提升为一班班长,部队正期待着象他这样的人才去带兵呢!
  李秀海,这个来自祖国的边疆的战士,他爱家庭,爱家乡,但他更爱自己的祖国;他爱父母、爱兄妹,更爱抚育他成长的人民军队。他清醒地知道,在部队学到的本领必须往下传啊!“首长和战友们那么信任我,我应该继续留在部队。”他对父母说:“眼时,咱们家是困难点,但是有当地政府;还有两个哥哥也能给家照顾。”知子莫如父。李万山老人对儿子进步这么快,真是打心眼里高兴。他对儿子说:“家里困难再大,我们克服,部队事大,还是可部队这个大头来吧。”
  探家后赶回部队,李秀海立即投入连队建设中去。一种高度的政治责任感,赤诚的报国之情,冲淡了他对家乡的依恋。
  一班,是一个有着光荣传统的战斗集体。一九七六年,在唐山抗震救灾中,曾荣立集体三等功,一九八一年的军事训练,又获集体三等功。一班是全连的排头班。这个班怎么带,对这个刚刚走上领导岗位的青年班长,无疑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李秀海虽然性格内向,却争胜好强。他常说“什么事情不干拉倒,干就干好,干出个样子。”在政治上、在军事训练中,他对战士们严格要求,一丝不苟,在生活上又体贴关怀,无微不至。
  从新战士富战伟的成长中,最能体现出他带兵的特点来。富战伟,今年十九岁,是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高中毕业直接入伍的。小富是独生子,是一棵在父母娇惯中长大的“嫩苗”。紧张的部队生活,象百米冲刺一样的“收放线”,开始时真使他有些受不住,心想,当兵可真没啥意思。“高悬固定”,别人用不了一分钟,可他两分钟还下不来。
  三月中旬的一天中午,刚刚参加训练回来的富战伟,再也支撑不住疲惫的身体,一头栽倒在床上,满脸满手的沥青也不洗,饭也不想吃了。
  李秀海看到“小齐齐哈尔”的这副模样,又好气又好笑,却又深深地理解和同情,他自己又何尝没有这个经历呢。在当新兵时紧张训练的日子里,有多少个夜晚,他是在睡梦中疼醒的。想到这些,他一声没吱,先给小富打来了洗脸水,拿来了毛巾、肥皂,又把饭菜送到床边。这一盆水、一碗饭胜过多少话语,倾注着秀海班长对战士的多少深情啊!
  准备“顶牛”的“齐齐哈尔”被感动了,他想起,班长不也是整天和我们一起滚吗,连讲解再作示范动作比我们还要累,他为了什么呢?难道我就真的不行吗?勇气战胜了泄气。班长的一盆清水,照出了他存在的差距,洗涤了他思想上怕苦怕累的污垢。
  晚上,秀海又和小富促膝谈心。班长的鼓励,驱散了“齐齐哈尔”一天的疲劳。第二天,在班长的指导下,他又练了起来。就这样,“高悬固定”需要的时间,在汗水流淌中,从两分钟、一分钟直到五十秒,小富终于赶了上来,成为一个优秀的有线兵。
  全班六名新战士,谁的身上没有秀海花的心血啊。新战士张佩权,收放线跟不上,秀海就带着他跑;朝鲜族一名新战士看不懂汉文,他就手把手教他;新兵白辛魁父母来部队看儿子,临行前对连长说:“说句心里话,来前真想多呆几天,到部队一看,我放心了。你们那位年轻班长待咱辛魁可真像大哥哥一样……”
  一班不愧为排头班,一班班长,不愧为模范班长。经过半年训练,全班十名战士技术考核全部达到优秀,成为全团军事训练的尖子班,李秀海本人也被树为班长标兵。
  “要在没有枪声的战场上经受考验”
  不知怎么,今年伏天大雨一场接一场,比往年降雨多得多。“毛祁大营”的军事训练不得不暂时停顿下来,做训练装备检查的准备工作,安排理论和文化学习。
  一九八五年八月十五日傍晚,平素秩序井然的营房笼罩在紧张而激昂的气氛中。师部下达的开赴盘锦抗洪抢险的命令,迅速传达到各排各班。全连指战员斗志昂扬,跃跃欲试。平时少言寡语的李秀海,此刻正在班里作战前动员。
  “全团的通讯联络就靠咱们通信连,全连又靠咱们外线班,这次可不能有一星半点的麻痹。虽说不是让咱们去堵决口,可是比堵口子重要得多。如有一处断线,指挥失灵,耽误了抢险,那就说不上会有多少处决口,造成巨大损失。洪水无情,那可是听不见枪声的战场,是考验咱们的时候……”
  山区里长大的秀海,深知山洪暴发的疯狂势态。他用通讯兵在战斗中的重大责任启发教育战士,也是在勉励和鞭策自己。“考验我们的时候到了!”是的,做为和平环境里的一名军人,即将用自己的汗水、鲜血甚至生命去保卫国家财产和人民群众的安全,怎不叫人振奋、令人向往,还有什么时候能比得上这庄严时刻呢?
  秀海在部队出发前的这番话说得好,只是有一点与实际情况不同。这就是,当他和全团战友连夜驱车数百里赶到盘锦的时候,通信连的任务早已不象平时那样,只负责团部对下边的通讯联络,而是还要对上:师部和军部;对友邻:同时赶来抗洪抢险的兄弟部队。这样一来,任务量翻了两番还要多。洪水阵阵肆虐,军情刻不容缓,增派通讯人员已经来不及了。李秀海和他的战友们向连长请战:一个人要顶三个人用,一定要让条条线路畅通无阻!
  八月十六日一早,落脚在后高家村阎海信家的李秀海班,全体战士顾不得一夜行军的困倦,放下行装,拿起八斤重的线拐,沿着防潮大堤朝东北方向二十五里外的116坦克团驻地王家窝棚迅速铺设线路。秀海一人背起四拐线,一路小跑在堤上带路。为减轻战士的负担,他决定先放战士背的线,最后再放自己的。一路上地形多变,铺线有动土埋设的,有高悬固定的;每放完一拐线就要试通一次,通了,才能接着放。两个小时后,由师部接往坦克团的电话通了。两个小时行走二十五里,这是部队急行军的速度!何况秀海他们还要一路作业呢!
  下午一点钟跑步赶回连队驻地的十位战士,人人浑身溅满了泥水,上气不接下气。那泥糊糊的裤脚和鞋子,是河水和一路泥泞打湿的;那湿漉漉的军服是汗水浸透的……平时刻苦练就的一身铺线和架线本领,在这与洪水搏斗的战场上得到充分施展,战士们感到苦中有甜。他们紧接着又领取了新的铺设任务。
  与洪水拼搏的战场同硝烟弥漫的战场相比有着质的不同,但是在时间观念上确是完全一致。时间就是胜利!为了抓紧时间,团通讯股要求在这一天里铺设好长短不等的七条线路,使军、师、团各指挥部与坚守在各处险工要段上的抢险部队全部畅通联系,形成一个作战整体。时间紧迫,任务异常艰巨。两个外线班的十五名战士,凭着一双铁打的脚板,一手过硬的技术,硬是在天黑之前完成了上述任务。
  这天晚上六点钟,秀海和战士们拖着沉重的双腿,来到连部伙食点吃晚饭,从早上嚼口干粮到现在一直没吃东西。紧张作业时被赶走的饥饿,这时候一齐跑出来揪住战士们的心。可是,正当大家香甜地吃着晚饭的时候,守机班通知,王家窝棚方面联系中断。秀海听后,立即撂下碗筷,抓起单机,一个人向柳河南岸护堤跑去。一直到夜里两点钟,秀海才给连长打来电话。原来,陈家乡好几个沿河村庄的村民,天黑以后纷纷向堤坝逃险,沿着数十里长堤搭起一个个临时棚窝,黑灯瞎火,猪拱牛拌,碰断了十几处线路。还有多处线头落入河水中,被湍急水流冲得老远。秀海顺着堤坝一处一处地接连,几次下水寻觅线头,一直查接到线路的终点。一万二千五百多延长米的线路又通畅了!一天一宿往返行走作业一百三十多里地,衣服被打得透湿,秀海浑身一点力气也没有了,他一头栽倒在终点坝段的草棚里,呼呼地睡着了……
  在多次洪峰的威胁骚扰下,抢险形势瞬息万变。蜒蜿数百里的大小防洪堤坝,险象环生,抗洪队伍调动频繁。在这种形势中检查维护、更换线路,谈何容易。外线战士几乎得不到一刻安宁。疲劳、潮湿、感冒和饮食不周引起的肠炎,困扰着每一个战士。
  身为班长,一贯严以律己的李秀海,其操劳和疲惫程度超过了战士。从十六日到二十六日这十天十夜,秀海能在老乡的火炕上躺下睡觉的时间,战士们计算的结果,竟然没有超过二十个小时!
  那么,在不去值班,应当休息的时间里,他又做了些什么呢?对这一点,房东大嫂最清楚不过。
  大嫂叫杨桂荣,上有公爹,下有三个孩子,丈夫上坝参加抢险去了。老的老,小的小,“人慌畜乱的”全靠大嫂一人张罗。住进六个生龙活虎的战士,大嫂心里反而踏实了许多。她知道那个脸膛油黑、高鼻梁宽嘴唇的李秀海是班长,但他难得回来一趟。有那么几回他跑回来休息,却执意要帮着拾掇东西。先是帮助大嫂用几根圆木扎起一个木筏子,以备洪水进来时抢运东西;接着又带几个战士在房顶搭起一个小窝棚,把堆在外屋地上的七、八袋粮食扛挪上去。后来公公和孩子逃险转移了,他又帮着用装土的草袋堵上院门,拴牢院内的缸罐家什,吊起屋内的缝纫机……
  二十六日中午,秀海回来休息时,只见他两眼熬得又红又肿。不等大嫂开口,秀海反到劝慰起大嫂来,因为他深知道大嫂连日来也熬苦得够呛。
  陈家柳河那边堵截了,下边又分了洪,大嫂放心吧。”
  “不是说还有第四次供峰吗?”
  “那也没关系!什么情况都是通信兵先知道。就是万一洪水进来,我们也不能丢下你们,大嫂只管放心。”
  “可不是,有你们一群好兄弟,我就有了主心骨啦!
  这位大嫂怎么也不曾想到,这次谈话,竟成了秀海对他所拚命保护的受灾群众的最后诀别!
  这天下午,上级命令拆收陈家到坦克团的四公里线路,改架到三营驻地——柳树营子。这需要把柳河北岸的线路移设到南岸去。如果绕道从联合桥过河,往返路途遥远,天黑前难完成任务。当时,在几十米外有一只兄弟部队的冲锋舟,可惜出了故障正在修理;斜对岸有一叶老乡家的木板船拴在岸边。秀海和几名战士在张连长带领下,打算跑步绕过联合桥。此刻,秀海向连长提议:只有背线泅渡,才能赢得时间!
  连长望了望连日奔波,明显消瘦了的战士们,心中泛起阵阵波澜。泅水,战士们太累了;绕道急行,时间的确容不得。怎么办?连长的双眉紧蹙,焦躁不安。
  “连长,我带会水的战士先游过去再说!”
  “秀海你们已经很累了,体力有把握吗?”
  “没问题!我渡过小柳河。”
  “那好,不过还是不要带线拐,游过把老乡那只小船划过来……”
  “是!小刘,小彭,跟我来!”
  秀海和战士刘忠宾、彭国和三个人,先后跃入水中。为了两个战士的安全,他让两人游在前面,自己殿后以防万一。
  毕竟是几天几夜没有很好休息过,再加上闹肚子对体力的消耗,秀海被先头两个战士落下好远。等到拚力游到近百米的河心处,他已经筋疲力竭了。北岸的连长和战士们只听他高叫一声:“连长,船!”就被大浪卷进河底。等连长和战士们呼喊着下河营救时,早已来不及了……
  奔腾咆啸的洪水,无情地吞噬了一个年轻的生命!
  秀海牺牲的消息传出,全体抗洪指战员和盘锦市人民感到万分悲痛。目睹战友牺牲情景的连长和一班战士哭肿了眼睛,做好的晚饭怎么也吃不下;房东大嫂先是惊愕地愣在屋地中央,浑身颤抖不止,好一阵才醒悟过来,一头扎到床上,悲怆地放声哭起来。“秀海兄弟呀,你是为我们累死的啊!好兄弟啊……”大嫂哭述着秀海对她一家人的关怀和照顾,怎么也劝不住。为了保护好秀海的遗体,战友们连夜从远地取来冰块,并轮流值班守护着。所在部队根据李秀海生前表现为他追记了二等功,并提请上级授予荣誉称号。向烈士学习的热潮在百里抗洪线上骤然掀起,极大地鼓舞了人们抗洪的斗志。
  继盘锦市委、市政府发出向李秀海同志学习的决定之后,烈士家乡也开展了向烈士学习的活动。秀海离开了人们,他虽死而犹生。他的精神将激励受灾的人们奋力自救、重建家园,鼓舞更多的人们去从事烈士未竟的事业!
  秀海啊,你虽然只活了二十二岁,但你短暂的一生却放射出耀眼的光华!
  秀海同志,安息吧!

知识出处

盘锦日报

《盘锦日报》

出版者:盘锦日报社

出版地:盘锦市

《盘锦日报》作为中共盘锦市委机关报,承担着"办主流媒体,做主流新闻,为主流服务"的历史使命。 《盘锦日报》是盘锦地区最具权威性,具有影响力,兼有广泛性和深入性的媒体,也是盘锦地区覆盖最广,传阅率最高的主流平面媒体。

阅读

相关人物

魏原
责任者
史鹏
责任者
佑军
责任者
李万山
相关人物
李秀海
相关人物
单秀文
相关人物
安顺花
相关人物
张铁贤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盘锦市
相关地名
珲春镇
相关地名
盘山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