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在鱼米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盘锦日报》 报纸
唯一号: 061120020220001320
颗粒名称: 志在鱼米乡
并列题名: ——记省劳动模范、助理工程师隋德善
分类号: F327.65
摘要: 1985年10月1日盘锦报登载的关于记省劳动模范、助理工程师隋德善的文章。
关键词: 淡水鱼 养殖业 劳动模范

内容

本报记者 刘鹏学
  蓝天、碧海、绿树、红花……六月的大连多美!让海风吹一吹,在大海里泡一泡,到棒捶岛逛一逛,这对在大洼县一头扎下二十四年,从事淡水养鱼事业的隋德善,真是个难得的好机会。况且,这是省工会对全省劳动模范的邀请。这个喜讯传到老隋耳畔,他欣喜的泪花在眼眶里转,他的回答却是:“感谢组织的关怀。不过,我的身体这么结实,哪能去疗养?再说——”他有些激动。
  再说什么?他要说他的种鱼,正在产卵。
  他要说:六月,接近水肥季节,他离不开渔场大小几十口淡水鱼塘。
  当然,消息传来,他脑海里也有过一闪念:离别自己的母校——大连水产学校,一晃二十几年了,该向母校汇报汇报;瞬间,眼前又浮现出农场党委书记举杯挽留他的情景,养鱼专业户期待的目光,于是他断言地说:“我还是以后去吧。”第二天,他又带上饭盒,骑上自行车,沿着砂石路,赶到几十里以外的新建渔场。
  老隋八〇年由工作十九个春秋的疙瘩楼水库,调到大洼县水产研究所。八一年新建农场和所里签订一年成鱼饲养技术承包合同,当所里决定派老隋去做技术指导时,他慷慨地说:“为了鱼米之乡多产鱼,我去。”当时,渔场亏损,亩产只有几十斤,场部穷得不象个样子,不要说办公室,就连个歇脚的地方都没有。技术资料、记录本,只好装在背兜里。每天的午饭,他在家里做好,装上饭盒。午休时间,有时在场部的饲养所,有时顺便在草垛或坝埂的向阳面吃饭。赶上阴雨天,干脆和饲养员挤在一起。
  这一年,他拼出去了!到秋后,从淡水池塘里捕捞上来的一筐筐鲜鱼,一秤秤过完后,豁!好惊人的数字——平均亩产七百五十九斤!这下子可轰动了整个新建农场。
  “把老隋留下来!要什么条件给什么条件!”群众这么说,
  领导也这么讲。
  老隋继续留下了。想添什么条件吗?——老隋憨笑着摇着头。老隋只收下渔场干部、群众一颗颗信任的心,再就是向自己暗暗加码。
  渔场承包后,老隋的心事重了。如何把养鱼技术传到千家万户,让全县成为更富饶的鱼米乡?——他在思考。白天,他亲临鱼塘指导;晚上,他办养鱼技术学习班。老隋对淡水养鱼的探索,一步步向纵深迈进:池塘改造、育种放养、饲养管理……紧密地结合当地水里多盐碱的特点,老隋积累了丰富实践经验,也进行了科学的总结。家鱼和罗非鱼的混养,草、鲢鱼的人工孵化,是老隋近年来研究的课题。
  功夫不负有心人。今年六月,老隋在新建渔场,度过了他繁忙又紧张的“疗养假”。成功地孵化鲢鱼、草鱼各一百万尾。这是大洼水产养殖事业的荣耀,也是老隋的又一贡献。
  每当老隋看着水里的鱼苗,欢快地嬉游,他眉飞色舞,比自己置身在金色的海滩还要惬意。

知识出处

盘锦日报

《盘锦日报》

出版者:盘锦日报社

出版地:盘锦市

《盘锦日报》作为中共盘锦市委机关报,承担着"办主流媒体,做主流新闻,为主流服务"的历史使命。 《盘锦日报》是盘锦地区最具权威性,具有影响力,兼有广泛性和深入性的媒体,也是盘锦地区覆盖最广,传阅率最高的主流平面媒体。

阅读

相关人物

隋德善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大洼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