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材料」的光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盘锦日报》 报纸
唯一号: 061120020220001036
颗粒名称: 「特殊材料」的光泽
并列题名: ——抗洪抢险通讯之三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85年8月30日盘锦报登载的抗洪抢险通讯。
关键词: 抗洪抢险斗争 共产党员 人民生命财产

内容

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
  双合河的洪峰猛兽般地咆哮着,冲出民堤,涌进盘山县陈家乡的万亩良田、村村户户,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此时,这里的共产党员不失特殊材料本色,闪烁出金子般的光泽。
  急电传来之后
  电报:盘山县陈家乡光伟村刘永弟,小丽患先天性心脏病,预在八月二十一日做切胸手术,望速带钱来沈。
  电话:孤家村套堤决口,洪水已进光伟村中心村民组,二百人被困,要马上组织人力抢救。
  两道令几乎同时在八月十七日这天向光伟村年轻的党支部书记刘永弟压来了,他愕然了。虽然乡政府已准假去省城,但在公与私的交岔路口上,他选择了后者,直奔中心村民组,组织群众抗洪逃险,使二百多名男女老少安全转移。
  原来,在抗洪进入紧张阶段,刘永弟的八岁女儿刘艳丽,突然生病,嘴唇青紫,浑身冷汗,三天饭水不进。刘永弟的爱人吕素荣焦急地对丈夫说:“看来不能再等了,得赶紧去沈阳医院,给孩子看个究竟。”是啊,做爸爸的又何曾不想呢?“可是,眼下洪水紧逼全村,做为支部书记怎能丢下上千号人,而顾自己的小家呢?”刘永弟语重心长地对爱人说。这些年,吕素荣摸透了丈夫的脾气。她说:“我一个人带孩子去,你放心吧。”翌日,吕素荣登上了去省城的列车……
  刘永弟上堤了……
  豁出命来救群众
  无情的洪水吞了韩家村。
  八月十七日凌晨,坝上,村里;老的,少的;哭的,喊的。村子里进水了!人群中,闪出一高大身影,操着当地口音喊:“大家不要怕,先别顾东西,赶紧上东堤。”这人,就是年过半百的韩家村党支部书记郑丙文。这位人称“老革命”,打入党那天起,时刻把群众放在心上。从抗洪开始,他就同群众一起扛泥筑坝,守护大堤,十天没回家。当他听到韩家南小孤家民堤决口时,心如刀绞,甩掉手中铁锹,跑步到村。他不顾肌炎病的疼痛,下到水中指挥群众逃险。这时有人扯着嗓门儿喊:“郑书记!李大爷还没出来!”郑丙文马上意识到是村西五保老人李迎春。不容多想。郑丙文趟着齐腰深的水向村西那两间矮土房奔去。他钻进屋从炕上把老人扶起,背着逃出险房。
  天亮了,上千间房屋泡在洪水中,灾民不得不在坝上生火做饭。然而,小孤家屯的杨国昌家却无动于哀。由于洪水袭击他顾不得带粮食逃险,眼下无米下锅。郑丙文知道后,把家里仅有的一袋高梁米送给他,杨国昌执意要称一称,郑丙文却说:“老兄弟,都什么时候还客客叨叨,就当我借你的,以后再还!”杨国昌含着热泪扛米走了。
  灾民的好“后勤”
  八月十七日洪水推开孤家套堤后,堤南上百名灾民蜂拥坝上。鬼天气偏在这时下雨。灾民缺米少柴,连续五顿没吃饭,有的连窝棚还没来得及搭,浑身被雨浇个透,处境十分艰难。陈家乡孤家村共产党员杨海庭目睹这一切哭了。他不顾个人安危,撑船在激流中收柴敛米给大伙做饭。饭不够吃,他又跑到临时支起的卖点买来月饼汽水分给大家,尽管这样,还是不供嘴。杨海庭把分给自己儿子的那块月饼要过来递给一外来户的孩子。见此情景,一个灾民激动地把分得的干粮递向杨海庭说:“大叔,咱爷俩分着吃。”杨海庭拒绝了:“你就吃了吧!凭我这体格也能靠过你。”说着杨海庭向坝西走去……
  雨停了,太阳从游云的隙间射出温柔的光。杨海庭就象那道道阳光把党的温情送到千家万户。当他得知五保老人李凤楼还没搭窝棚时,特意找来木杆、席子、塑料布给老人搭了一个人字棚,使老人很受感动。杨海庭还把自己的中医医术献出来,为灾民治病,广大群众为有这样一个好“后勤”无不赞叹。
  “老二线”下水排险
  光正台村的人,谁不知道老支书郑福久早就因病退居二线,可这回谁劝也不顶用,他冒雨去指挥所请战,偏要上抗洪一线不可。无奈,领导答应了。
  八月十六日,大板导洪系西侧堤坝滑坡,如果决口就要直接冲刷国堤。郑福久指挥一百多人在迎水面打桩放草包。水中激流滚滚,下桩摇摆,难以落锤。事不迟疑。郑福久凭水性,下到一丈多深的水中长达三个小时,连插十五根木桩,加快了工程进度。当郑福久爬上岸时,嘴唇发紫,浑身打颤,人们劝他回去,他坚决不肯。
  如今郑福久仍顽强的奋战在抗洪抢险第一线。

知识出处

盘锦日报

《盘锦日报》

出版者:盘锦日报社

出版地:盘锦市

《盘锦日报》作为中共盘锦市委机关报,承担着"办主流媒体,做主流新闻,为主流服务"的历史使命。 《盘锦日报》是盘锦地区最具权威性,具有影响力,兼有广泛性和深入性的媒体,也是盘锦地区覆盖最广,传阅率最高的主流平面媒体。

阅读

相关人物

刘永弟
相关人物
杨海庭
相关人物
郑福久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