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串深深的脚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盘锦日报》 报纸
唯一号: 061120020220001004
颗粒名称: 一串深深的脚印
并列题名: 记原盘山县水利局局长杨志民抗洪抢险事迹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85年8月28日盘锦报登载的关于原盘山县水利局局长杨志民抗洪抢险事迹的文章。
关键词: 抗洪抢险 河闸 事迹

内容

在生活中,人们总会把自己的脚印留下来,有的深,有的浅,形形色色,参差不齐。然而,他的脚印却是那样的坚实,那样的深沉,一双双、一串串深深地印在了盘山县所有的堤坝上。
  他叫杨志民,今年七十一岁,是原这些年里,他走遍了盘山所有堤坝,迎战了多次洪水袭击,积攒了丰富的抗洪经验,被同志们誉为“盘山县的活地图,抗洪抢险的土专家”。
  进入八月中旬,汛情一天比一天严重,无情的洪水已冲破沿河民堤,吞噬着村庄,威胁着国堤。此时,已经退休的杨志民,立刻来到抗洪第一线,他从盘山县的陈家走到陆家,又从棠树来到吴家,哪里有险情,哪里最紧张,他就在哪里出现。为那里的抢修人员定方案、想措施、出主意,有效地排除了多处险情和隐患。
  八月十五日,位于国堤上的盘山县陈家乡东地村王家岗子自流排水闸出现险情,杨志民立即赶赴现场,和有关人员一起进行实地勘察,研究解决办法。有人提出要在闸的南面堵漏,也有人提出要在闸的北面修坝。众说纷云一时难以决策。这时,老杨权威性地分析说:“由于河水猛涨,至使柳河倒灌,坝南漏水,主要是北面滑坡所至。因此,围绕排水闸在北面修坝更好一些。”结果按他的意见修完坝之后,南面不漏水了,大堤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
  八月十六日夜,正在城郊乡梁家村碱堡涵洞参加抢险的杨志民和盘山县副县长吕荣州突然接到情报:双台河闸南面淤洪堤告急。他俩立刻放下手里的活,急匆匆向河闸赶去。天黑路滑,他们哪里顾得上这些,跌倒了,爬起来。终于步行六华里,赶到了现场。双台河闸南面的淤洪堤上站满了解放军指战员,淤洪堤上的水泥管在哗哗的淌水。有人在往里填土,有人在用棉被堵,可都无济于事。看到这种情景,老杨当即决定,用草袋子装土一齐往里放。这样一来,问题很快就解决了。负责抢修的部队首长握着老杨的手说:“老同志,您要不来,漏洞不会堵得这样快,真得谢谢您呀!”
  淤洪堤的险情刚刚平息,棠树、陆家又相继出现险情。这位七十一岁的老人没顾得上休息一下,睁大那布满血丝的眼睛,迈着坚实的步子,向险区走去。身后留下了一串深深的脚印……
  陈岩

知识出处

盘锦日报

《盘锦日报》

出版者:盘锦日报社

出版地:盘锦市

《盘锦日报》作为中共盘锦市委机关报,承担着"办主流媒体,做主流新闻,为主流服务"的历史使命。 《盘锦日报》是盘锦地区最具权威性,具有影响力,兼有广泛性和深入性的媒体,也是盘锦地区覆盖最广,传阅率最高的主流平面媒体。

阅读

相关人物

陈岩
责任者
杨志民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