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倌屯的变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盘锦日报》 报纸
唯一号: 061120020220000842
颗粒名称: 牛倌屯的变迁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85年8月19日盘锦报登载的关于牛倌屯变迁的文章。
关键词: 农民 蔬菜大棚 劳动力

内容

相传,很早以前有个财主,雇一个十四岁的孩子给他家放牛。财主对牛倌儿很刻薄。牛倌儿早晨赶牛出去,天大黑才可以回去。一次牛倌儿赶牛来到这地方,因为天暴热加上牛倌儿一天没吃东西,他昏倒在地里,不一会儿就被烫死了。后人为悼念那个牛倌儿,给这个地方起了个名字:牛倌屯。
  二十五年前我曾到过牛倌屯,这里没有一棵树,什么庄稼也不长,遍地盐碱闪银光。对照传说得出结论:牛倌屯很穷。
  难忘的记忆
  一九七六年春的一天,我到盘山县城郊公社牛官屯三队亲戚家串门。这里楼房鳞次栉比,高大的厂房耸入云天。我看了高兴。然而记忆的深潭中至今仍蓄着浑浊。
  那天晚上,我参加了一次批斗会。挨批的人五十多岁,高高的个儿,背有点驼,他叫刘洪彬,是牛官三队的队长。因为国家办厂,占了大量土地,人闲起来没事干。为了使人们就业,刘洪彬张罗起十几个工副业项目,使家家增加了收入,生活好起来。但是“丢了纲,离了线”。批斗中,老队长一言不发,县斗批改工作队说他态度不好,便点着天然气盆,放在他的身旁,头上吊一个二的度百大灯泡。美其名日“烧身”。老队长被折腾得昏倒在地……
  事后在通信中获悉:老队长被打成了“走资派” ,开除了党籍。有的大队干部受到株连。此后无人敢抓“钱” ,全大队平均每人每年收入不足5 0元,群众生活苦极了。
  今日牛倌屯
  不久前,我再次来到牛倌屯。这里发生了地覆天翻的变化。农民在向新的领域进军。全村七百户人家,务农的是二百一十户,这些户家家扣蔬菜大棚,平均每户每年蔬菜收入达两千五百多元。菜田里的活到五月一日就结束了。这些家庭中的劳动力五月一日后纷纷到村基建队去做工,每天工钱五元,可干七个月。加上每户还种一些水稻,这样,这二百一十户年平均收入达四千五百元左右。另外那四百九十户的每年收入比务农的家庭还要高很多。
  这些都是概括,也可以说是高度的概括。具体的事吗,则不胜枚举。村长田万礼一家四口人,每年收入达四千五百元。家有电视机、洗衣机、电风扇、收录机等。这个家庭在这个村是“下中农” 。支部书记马奎义,去年全家收入九千四百多元。家住四间新房,屋内摆设有彩电、高档收录机。还有电冰箱、洗衣机。电风扇各两台,其中一台是冷热的。这是最好的户了吧?田村长风趣地说,他算不上“超级大国” ,属于“第二世界” 。
  哪些户属于“第一世界”呢?田村长一下子介绍十五六户。李树信是村基建队的中层干部,他和爱人全在基建队上班,家里扣有蔬菜大棚,每年收入可达万元。他家的摆设比马书记家略胜一筹,论住房,马书记家的房子要逊色得多。他家的房子是楼座,总面积为一百二十八平方米,造价两万元。内有十二个大小房间。他家坐落在六零河畔,楼座式新房掩映在一排绿柳之中,房前是蔬菜地,晚豆角架上泛着白花,好似群蝶在嬉闹。看后我们不禁想起唐诗人高骈的诗句:
  绿树荫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波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王百录 刘曦

知识出处

盘锦日报

《盘锦日报》

出版者:盘锦日报社

出版地:盘锦市

《盘锦日报》作为中共盘锦市委机关报,承担着"办主流媒体,做主流新闻,为主流服务"的历史使命。 《盘锦日报》是盘锦地区最具权威性,具有影响力,兼有广泛性和深入性的媒体,也是盘锦地区覆盖最广,传阅率最高的主流平面媒体。

阅读

相关人物

王百录
责任者
刘曦
责任者
刘洪彬
相关人物
马奎义
相关人物
李树信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牛倌屯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