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治服了“洋机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盘锦日报》 报纸
唯一号: 061120020220000643
颗粒名称: 他治服了“洋机器”
并列题名: ——记辽河化肥厂青年技术员陈国梁
分类号: F427.653
摘要: 他,二十八岁就获得了显赫的荣誉:1985年全国“五小智慧杯”竞赛三等奖;全国新长征突击手。他,就是辽河化肥厂青年技术员——陈国梁。
关键词: 青年 技术员 新长征突击手

内容

本报记者 张铁民
  他,二十八岁就获得了显赫的荣誉:一九八五年全国“五小智慧杯”竞赛三等奖;全国新长征突击手。
  他,就是辽河化肥厂青年技术员——陈国梁。
  一九七六年,一座完全由国外进口设备组成的辽河化肥厂,在盘锦大地落成试产。这年,陈国梁被派到尿素车间,操作从意大利引进的二氧化碳压缩机。这是全厂的“心脏设备”。大小静、动附属设备二十多台,灯光闪烁,管线密麻,链式运行,错综繁杂,它的开与停直接影响生产。
  “洋机器”也有“洋毛病”。这套设备设计与实际某些参数不符。运行中,气流在叶轮中产生“旋转脱离”,造成机组高压缸振值偏高,导致“喘震”,被迫多次停车。
  这个“洋机器”每停、修、开一次至少需三天时间。三天,少产尿素四千五百吨,损失一百九十多万元,数额之大,触目惊心。四千名职工半年不要工资也抵不上这笔账。全厂职工心急如焚。
  为了解决停车问题,厂领导请了许多专家会诊,也没查出病因。这台“洋机器”成了全厂的“老大难”。
  血气方刚的陈国梁,不迷信洋玩艺儿,他决心要治治这个“洋家伙”。
  要治“洋机器”可不是光凭热情就能办到的。而他只是个“初中生”。文化、技术、勇气、决心都在向陈国梁挑战。于是,他开始了自学的艰辛历程。五年时间,从初等数学、物理、化学到《气轮机原理》、《离心式压缩机原理》、《热功学》,先后学了二十多种课程,还写了两篇颇有见地的论文。每天夜晚,万家灯火渐渐消逝了,唯有陈国梁家的室内灯火通明。一次,他为了弄清“真空度的形成”向题,整整学了一个通宵。
  陈国梁一边学习理论,一边积累实践经验。他留心观察、记录机器运行变化情况。不懂就问,直至弄清。一次,他发现机器转数已经达到,转数表的示数却不准,影响了正常生产。但当他提出这个问题后,遭到外藉技术人员的反对,否认他们的表有问题。陈国梁就领着外国人实地查看。在事实面前,他终于承认了陈国梁的判断。问题找到了,陈国梁科学地采用提高四段入口气体温度,改变气封阀开度,使机器由危险区,转入安全运转区域内。
  避免停车成功了!一时间陈国梁成了全厂的新闻人物,可小陈没有飘飘然,也没有就此止步。他又开始攻克另一个难点——“喘震”。
  一九八〇年八月,机器多次震动,红灯屡屡报警,领导犯愁,工人揪心,一旦出现大的“喘震”就有机毁厂亡之险。一双双焦急、期待的目光投向陈国梁。
  陈国梁不负众望,顶着三十度的高温,解剖机件,查找病因;冒着刺耳的噪声,拆装管线,调节气流。那些日子,车间成了他的家,机器成了他的伴侣。不知多少个日日夜夜,他把唐总工程师在气流回旋处焊接钢管的好做法,与自学的《离心式压缩机原理》相结合,总结出用“早提速,打快流,提高四段入口温度”的新方法,终于在一九八二年把洋机器的“喘震”治住了,为使这个现代化气派的大工厂,焕发勃勃生机,年创利润超亿元,做出了贡献
  今天的陈国梁,已经晋升为技术员,他正在同广大的科技人员一起向新的科技高峰登攀。

知识出处

盘锦日报

《盘锦日报》

出版者:盘锦日报社

出版地:盘锦市

《盘锦日报》作为中共盘锦市委机关报,承担着"办主流媒体,做主流新闻,为主流服务"的历史使命。 《盘锦日报》是盘锦地区最具权威性,具有影响力,兼有广泛性和深入性的媒体,也是盘锦地区覆盖最广,传阅率最高的主流平面媒体。

阅读

相关人物

陈国梁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辽河化肥厂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盘锦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