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绿的小岛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盘锦日报》 报纸
唯一号: 061120020220000584
颗粒名称: 常绿的小岛
分类号: F327.65
摘要: 1985年7月16日盘锦报登载的关于前进农场甜水分场蔬菜大棚的文章。
关键词: 农场 塑料大棚 蔬菜

内容

到小锅村去采访!
  ——这已经是一个月前的想法了。前进农场甜水分场的小锅村就在前方,它横亘在稻浪滚滚的绿色“海洋”里,使人情不自禁地喊出“美丽的小岛”来。“小岛”东北四华里处,便是兴隆台区高楼毗连的宏伟建筑。
  车子停在村口。街道两旁新柳婆娑,一幢幢整齐的新房映入眼帘。陪我们来访的甜水分场书记老张说:“甜水分场苦过,最苦的是小锅,小锅曾经连年吃返销粮,有一年社员挣十分工,还得“倒挂”五分钱。
  小锅村五十四户人家。一眼望去,每家房前屋后,都有塑料大棚的装设。我们去村民组长王依民家,老张告诉我,王依民是村里一大能人。近年来,他乘三中全会的春风,两个文明建设的喜雨,带领全村人治穷致富,人均收入在全农场数一数二。王依民八二年开始罩大棚,探索冬春鲜嫩蔬菜生产,当年获利二千元。一人成功,全村效仿。仅两年,塑料大棚在全村“开花”。今年小锅村至少可向油田提供二十万斤鲜菜。
  王依民迎出来,这位五十上下的庄稼人,满面红光,穿着新式样衣裤。王家四人,新盖四间楼座,样式新颖,结构讲究。室内窗明几净,宽宽绰绰。电视机、录音机、大立柜……应有尽有。窗台上摆着十几盆菊和兰,西墙壁张挂几张字画,从此中足以看出八十年代富裕起来的农民的雅趣来。我们稍坐后,观看了王依民房前屋后的大棚。两个棚前准备秋后罩上的一畦畦韭菜,正象绿马鬃似的复盖在垅上。
  “听说小锅村今年就大棚一项,人均收入可达四百元,请你谈谈大棚生产蔬菜的感想,好吗?”我问王依民。
  “靠大棚致富是我们的一个门路。另一方面,家家庭院常绿,生产鲜嫩蔬菜,服务油田,我们心安理得……”
  绿,是春天的颜色。“家家庭院常绿”,多好啊!我猛然想到:小锅,你是个常绿的小村啊!
  兴趣所致,我们又赶到“双文明”户侯金凤家。这位三十八岁的农妇,丈夫在油田工作,家里有个病婆婆。侯金凤侍候病婆婆尽心尽力,今年,她罩的大棚,收入达二千元。这真让人赞叹不已。
  小锅村,家家靠绿色致富,真令人深思。小锅村,你从困惑和疲惫中站了起来,恢复了青春的活力,你的青春是绿色的吧?绿色是诱惑人的。难怪,我们临别时,老张和老王再邀我们冬天来看看。
  再见吧,小锅村——常绿的“小岛”。

知识出处

盘锦日报

《盘锦日报》

出版者:盘锦日报社

出版地:盘锦市

《盘锦日报》作为中共盘锦市委机关报,承担着"办主流媒体,做主流新闻,为主流服务"的历史使命。 《盘锦日报》是盘锦地区最具权威性,具有影响力,兼有广泛性和深入性的媒体,也是盘锦地区覆盖最广,传阅率最高的主流平面媒体。

阅读

相关人物

刘鹏学
责任者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