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和群众之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本溪日报》 报纸
唯一号: 060620020210017337
颗粒名称: 干部和群众之間
并列题名: ——省先进集体湖里生产队見聞
分类号: G210
摘要: 从本章介绍的事情里,我們好象看到了郑福山同志以及其他一些队干部那顆正直的、火热的心。而正是这样一顆一意为大家的心,贏得了社員們的共同的心。这大槪就是我們的問題的答案。而这个答案,也正好說明,这个偏远的山区队,生产上为什么能够連年获得那么好的成績这个問題。
关键词: 本溪报 干部 見聞

内容

本报記者 張謹 張奇
  在湖里住了几天,每到傍晚,我們总喜欢到生产队的那間点着煤油灯的小屋里去。屋子里常常挤滿了人,其中照例有大队党支部书記郑福山,生产队长宮吉发,他們談生产,叙家常,有說有笑,无拘无束,十分热閙。这种亲切的气氛时时吸引着我們,这种密切的干群关系也深深感动着我們。
  为什么能够这样?社員們說得好,这是很自然的。就以书記郑福山說吧。他是貧苦农民出身的,土改后翻了身幷参了軍。复員回来后,群众选他当了干部,就一直在这里和群众朝夕相处。他和最广大的群众有着共同的切身利益,有着深厚的感情。因此,从他当干部起,十多年来,他总在自己的行动中,按照党的要求,处处为群众着想,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他象一滴海水,和群众这个大海完全融合在一起了。
  作为共产党員和干部,很重要的一点是要严以律己,事事做到大公无私。郑福山就是这样一个人。社員們給我們讲了不少这样的事。去年十二月間,郑福山作为大队党支部书記,从大队得到了定額补助二千八百工分。这里的社員知道后,都說:郑书記在咱們队,沒少出力,有这个好收成,是和他領导得好分不开的,因此要求生产队額外給他补二百工分。这时郑福山正在市里开会,生产队在年終結算时,就把这笔工分落了账。老郑回到家,知道有这么回事,忙向社員們解释說:“生产搞得好,人人都有一分功劳,我自己的劳动收入已不少,大队还給补貼工分,生活不比大家差,为什么要格外照頋呢?”于是他坚决退回了这二百工分。
  作每一件事,郑福山更是要求尽力做到公平合理。去年秋收后分配苞米,他就和队干部們商量說:苞米棒大棒小,数量和貭量都不同,我們一定要想办法分得均匀,不让誰吃亏。于是,他和一些队干部都亲自到每一块地去掌握分配。每分一份,就征求社員的意見,如果覚得吃亏,可以适当調換,把換出来的小棒留作飼料。轮到他自己,也同样分一份,不同的是,他不挑不拣,連大带小拿回家去了。其实,社員們信得过他,所以也很少挑挑拣拣的,而且都感到十分滿意。
  关心自己少,可他关心群众却那么多那么細。社員富子亭是去年春末从城市新到这里落户的。从本溪到湖里的路上,他总是盘算着,自己是外乡人,到那里和社員們能处好嗎?……但是,富子亭和我們談起到这里以后的情形时,却十分感动地說,他几乎沒有感到过有什么困难。他說,他一来,社員們就象久別重逢的亲人那样接待他。尤其是郑书記,見他粮食不够吃,就給他送去了粮食;棉被不够,又設法給他补助了棉布和棉花;还給他拿去了土豆种,让他及时种好自留地。他說:“我还要求什么呢?我只能要求自己好好劳动来报答党的关怀了。”这个过去思想有些頋虑,性格十分倔强的人,到这里后,果然改变了。漸漸地,他象本地人一样,愉快地扎根在这个幸福的大家庭里了。
  生产队有一家烈属叫刘俊英,带着三个孩子,沒有劳动力,生活上也許要有些困难吧?可是一点也不。我們在湖里的几天,都是在她家吃飯的。原来,老郑想了一个主意,凡是公社或者外地来的客人,都安排在她家吃飯,这样可以让她在家里为集体做些事,掙点工分,弥补不足。至于生活上,刘俊英說,郑书記、宮队长就更想得周到啦,一年到头的烧柴,都由队里供給的;不方便的时候,有人会給挑水;去年底我和大家一样,也杀了一口年猪,我什么也不缺啦。是的,她能缺什么呢?去年,生产队給她照頋了二千八百工分,加上她自己劳动所得,平均每人有七百五十工分,比一般社員家平均每人多一百五十工分。这样的收入,已使她生活得十分滿意了。
  在这还有許許多多类似的事情。从那些事情里,我們好象看到了郑福山同志以及其他一些队干部那顆正直的、火热的心。而正是这样一顆一意为大家的心,贏得了社員們的共同的心。这大槪就是我們的問題的答案。而这个答案,也正好說明,这个偏远的山区队,生产上为什么能够連年获得那么好的成績这个問題。

知识出处

本溪日报

《本溪日报》

出版者:本溪日报

出版地:本溪市

《本溪日报》创刊于1948年12月24日,由本溪市委主办,报社下辖《本溪日报》《辽沈晚报·本溪版》两报及《洞天周刊》《经济周刊》两刊。

阅读

相关人物

張奇
责任者
張謹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