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溯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本溪日报》 报纸
唯一号: 060620020210016778
颗粒名称: 京剧溯源
分类号: G210
摘要: 京剧是我国戏曲中主要剧种之一,也是广大人民最喜爱的一个剧种,它产生于北京,流傳全国。由于地区和艺术风格不同,分为“京派”“海派”两大艺术流派,北京一度叫北平,所以京剧也曾叫作“平剧”。
关键词: 本溪报 京剧溯源

内容

王星 王述 編寫
  京剧是我国戏曲中主要剧种之一,也是广大人民最喜爱的一个剧种,它产生于北京,流傳全国。由于地区和艺术风格不同,分为“京派”“海派”两大艺术流派,北京一度叫北平,所以京剧也曾叫作“平剧”。
  京剧形成以来,有近二百年的历史,有一千余个傳統剧目(大多是折子戏)。
  京剧的前身是二黃戏。二黃戏又称皮黃(即西皮二黃),是一种产自民間的野生艺术。西皮和二黃是两种不同的曲調,开始它們是截然分开的。演唱一出戏,有的专用西皮,有的专用二黃。后来又逐漸发展到在一个戏里同时运用这两种腔調,再凑上一些其它曲調进行表演,这样就形成了二黃戏。
  关于西皮和二黃两种腔調的来源,老艺术家欧阳予倩同志,曾在这方面作过較細致的硏究,他在《京剧一知談》中說:“二黃腔是由弋阳腔同安徽的某种曲調相結合而成的四平腔,可能又和湖北黃州一带的民歌相結合,经过湖北人加工成了二黃。因此二黃腔就不妨說是长期以来安徽艺人和湖北艺人杰出的集体創造。”至于西皮这个腔調,欧阳老說:“是脫胎于西北梆子腔。由梆子变成襄阳腔,由襄阳腔变成西皮,必然经过一个不短的时間。这个腔調显然也是湖北人唱出来的。湖北人习慣于称唱詞为‘皮’,经常說:唱一段‘皮’。所謂‘西皮’可能就是說从陝西或山西来的曲調。”皮黃原流行于安徽、湖北两省,在安徽就形成了“徽調”;在湖北就形成了“汉調”。淸代乾隆年間徽班十分兴盛,四大徽班进京后,为了招徠覌众,就和湖北的汉調艺人合作,以徽調的二黃和汉調的西皮为主,接受了一部分崑腔、秦腔等曲調、表演,又吸收了許多民間小調,逐漸融合发展而成了京剧。由于它能适应于北京的生活环境和特点(語言、风俗习慣等),所以就形成了京剧艺术的独特风格。
  皮黃二腔,产生于不同地区,就象两位旅行家一样,经过很长时間的跋涉,千里迢迢,終于在北京結了亲,安家立业生儿育女了。

知识出处

本溪日报

《本溪日报》

出版者:本溪日报

出版地:本溪市

《本溪日报》创刊于1948年12月24日,由本溪市委主办,报社下辖《本溪日报》《辽沈晚报·本溪版》两报及《洞天周刊》《经济周刊》两刊。

阅读

相关人物

王星
责任者
王述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