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集体力量才能办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本溪日报》 报纸
唯一号: 060620020210016025
颗粒名称: 依靠集体力量才能办到
并列题名: ——陳英大隊農副業兼顧發展集体生產
分类号: G210
摘要: 本溪市本溪县山城子公社陈英大队积极开展副业生产,發展集体生產。去年全大队的副业收入达七万多元,高于邻近的生产大队。
关键词: 本溪市 陳英大隊 集体生產

内容

本报記者 邢广权
  过去,这里靠“砍山”生活,种庄稼眞是“副业”,每年要买进十几万斤粮食,如今,打的粮食够吃了,还能卖給国家几万斤。
  这是本溪县山城子公社陈英大队的集体化前后的变化。
  陈英大队在一个狹长的山谷中,平坦地极少,土质脊薄。解放前,多数是靠“砍山”維持生活的。种庄稼的,只有两戶地主和几戶上中农。那时,当地群众終年过着糠菜半年粮的苦日子。解放后,单干农民仍然以副业为生,仍然无力很好经营土地。直到一九五七年。
  一九五七年,这里成立了陈英高級农业生产合作社。陈英社成立后,开始实行了以农为主,农副业兼顾的生产方針。
  方向明确了,合作社积极領导大家办农业。过去单干时,这里每年春节过后,有“耍正月鬧二月”的风气。一九五七年春,社里在正月初旬就动員社員上班了。过去地里不出粮,主要是粪肥跟不上去。这一年,社里把所有牲口都集中起来,在开化前就把粪全部送到地里。小錯草峪生产队,在生产队长王有廷和几个老貧农带动下,送完粪后,还觉得不足,又把街上、院子里、茅房里的粪都起出来,挑到山地里。这年全社平均每亩地上粪六車多,是历史上上粪最多的一年。这一年,各生产队不仅把“老地板”种得很好,还开荒二百多亩,老地和开荒地都做到了两剷两趟。
  就这样,合作化的头一年,陈英社取得了空前丰收,秋后每人分到口粮七百二十多斤,还卖給国家六万多斤余粮。
  从此,陈英村一改过去的缺粮状况,成了“余粮戶”。
  一九五八年,当时的社主任、現任生产大队长包維邦,有史以来第一次頂“谷雨”就扶犁下地了。
  “淸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这二十四节歌里的两句喀,陈英村的人本来早就会唱的,但在过去,仅仅口头說說,实际上做不到。因为这里地势高,气溫低,而主要的还是墨守老习慣,每年都要比其它地方晚半个月开犁。
  这回社主任带头破了例,有的人一时接受不了,就劝社主任不要这么做。社里向大家解释:过去的老規矩不是不可以改变的。这回成立了社,集体耕种能力提高了,就可以加强管理,爭取时間。同时外地的经验証明:苞米、谷子等一些种子,抗凉,不会粉种。早种的庄稼,有抗病、抗旱、增产的奇效。果然,这一年早种的庄稼都长得不孬,产量高过晚种的很多。还有,早种后,时間排开了,农活干得充裕,适应了集体生产的需要。
  早种,当作一項增产措施,被群众接受下来。此后,农业社又因地制宜采取了一些新的增产措施。
  在采取新的增产措施的同时,旧的耕作方法也得到了提高。过去,这里很不重視粪肥,近几年来各队牲畜有了增加,粪源增多了,又加上管理得当,施肥量就显著上升。这几年平均每亩地上粪都在五車以上。田間管理更加細致了。一般都做到二剷二趟,高产作物还追次肥。过去大豆不剷,只趟一遍,現在剷一遍,趟两遍,还要拔一次秋草。
  增加增产措施以后,不仅总产量提高了,单产量也比解放前提高一倍左右。
  正是严冬的农閑季节。走进陈英大队,只見村头的大棍炉上烟气騰騰,几个煨大棍成手正在忙着煨制大棍。夜里,鸡刚叫过头遍,村里就响起了淸脆的馬鈴声。各生产队的胶轮大車,起早貪黑往县城里运送木材、大棍和木材制成品。
  現在,陈英大队按照正确的方向,积极开展副业生产。方針是农忙少搞或不搞,农閑大搞。在农忙季节,无论是人力、畜力都集中用在农业生产。而在农閑时期,大量开展副业生产。这样做的效果很好。如去年挂鋤以后,全大队发动一百四十多名劳力,在一个月当中就收入一万余元。去年全大队的副业收入达七万多元,占总收入的49%,社員的劳动日値平均在一元五角以上,高于邻近的生产大队。

知识出处

本溪日报

《本溪日报》

出版者:本溪日报

出版地:本溪市

《本溪日报》创刊于1948年12月24日,由本溪市委主办,报社下辖《本溪日报》《辽沈晚报·本溪版》两报及《洞天周刊》《经济周刊》两刊。

阅读

相关人物

邢广权
责任者

相关地名

陈英
相关人物
本溪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