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荘大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本溪日报》 报纸
唯一号: 060620020210014848
颗粒名称: 康荘大道
并列题名: 沙尖子公社下甸子大隊走集体化道路十年
分类号: G210
摘要: 本文讲述了本溪市沙尖子公社下甸子大隊走集体化道路的十年,十年的经验告訴下甸子人:集体化道路,是一条康庄大道,幸福大道!
关键词: 本溪市 下甸子大隊 集体化 道路

内容

本报記者 邢广权
  成立了向阳社
  一九五三年春,下甸子村一面街互助組长王連生从熊岳学习回来,沙尖子区委动員他們把互助組办成农业生产合作社。
  王連生他們十五戶人家,从一九五〇年办起互助組,三年了,粮食比单干那咱打得多,还置了一台鉄車,大家初步品到了組织起来的甜头。于是,十五戶人家合在一起,在沙尖子地方第一个办起初級农业生产合作社,王連生当选为社主任。大家翻身不忘共产党,起个名字叫向阳社。可是凡事“头里难”哪!
  向阳社的架子搭起来了,种种困难也跟着来了。十五戶人家共有两头老牛、两条毛馿。社員把牲口牵来了,可社里連个槽子也沒有。社主任带头,你两角、我五角,也有掏不出的,一共凑了五元钱,現置了个牲口槽子。开犁了,四头牛馿編成两付犁杖。人把牛样子往牛膀子一搭,老犍牛“媽媽”叫起来。原来牛膀子上生块疮,不能吃硬呀!沒办法,社里出人,四頂一和富裕中农換了十个犁杖工,才把种子埋到地里。当时,社里連条麻袋也沒有,逼得社主任王連生把新褲子脫下来,背种下地。几个富裕戶看了說起风凉話:“到是人家社里有钱,用褲子装种!”惹得几个妇女也憋不住地笑。社員金秀德生气地說:“笑什么!过年掙出钱来买来应手的家什給他們看看!”
  不管怎說,社里的地是种上了,而且推广了外地的苞米密植经验。种完地,社員們閑着沒有活做,有人提议:趁閑工夫,抓几个钱,一来,可分給大家解决眼下困难;二則,掙多了,社里也該置点家底。当时,附近的一个矿山正在兴建,听說那里需要一批石灰。社里派人去联系,訂立了生产四十万斤石灰的合同。可庄稼人哪里干过这玩艺呀!派誰去,誰都推辞。沒办法,社主任王連生带着吳振邦几个人去打前陣。石灰烧成了,三个月工夫就交完貨,三千元到了手。
  合作社第一次有了收入,大家很高兴。但,怎样使用这笔钱呢?有的人主张馬上把钱分給大家;有人不同意,貧农社員李居广說:“用这笔钱买套車吧,省得和富裕戶換犁杖使。”社主任、党支部书記,从长远利益着眼,自然同意后一种意見,大多数人表示贊成。
  但是,就在这时,天降了一場暴风雨,社里的六十多亩密植苞米,被风刮倒了五十多亩。事情发生了变化。車馬还买不买呢?有的人犹疑起来。社主任、支部书記还是主张买。他們想:买了車馬,搞点副业,不是可以减轻灾害带来的困难嗎?但是,当社主任王連生和支部书記刘振东手拎着钱包从銀行回来,准备上路去赶車馬时,他們被吳振邦等一些人拦住了。吳振邦頹丧地說:“你沒看看,地里的苞米刮得东倒西歪,誰能保险来年不閙飢荒。大家伙都說把钱分了,买些粮,准备来年渡荒吧。”其余的人也附和他的意見。
  車馬到底买不买?
  党支部和社委会,就这个事进行了反复硏究。最后还是决定:从长远利益出发,为了今年生产,車馬一定要买!社委会召开了社員大会,让大家共同核計这件事。老社員姜春胜說:“听說社里不想买車馬,我昨晚連覚都睡不着啦,和老伴嘀咕了半夜。老伴說,社里能置下車馬,就有了家底,以后就不愁穷了。我也这么想,‘当家人治当家物’,社主任他們干的是正经事!”生产队长李德明說:我种了“半輩子庄稼,沒使过馬駕轅,就恨不得一下子就把胶轮大車赶回来。”核計結果,十五个人当中,有十一个人同意买車馬。
  四个头的胶轮大車很快赶回来了。“合作社买車了!”这消息很快傳遍了全村。人們蜂涌到社里来,品評着,贊賞着。李德明掰开騾子嘴,瞧瞧,刚两个牙!他乐得合不拢嘴了:“社里治下家业了!”
  这一年,向阳社钱財、粮食双双丰收。那六十多亩密植苞米虽然遭一場风灾,仍然打了一百零四石,一亩合六百多斤,产量比单干戶的苞米高出一头。胶轮大車一冬拉脚掙了八百多元。秋后算账,每人平均分粮七百多斤,一个工得钱一元五角。
  就这样,向阳社在建社的头一年,就克服了困难,初步創立了家业。
  斗爭——勝利
  就在合作社第一年取得丰收的时候,吳振邦拉拢姜春海一起要求退社了。他們是在合作社結束了一年分配,家里仓滿囤圓、腰里揣滿了票子以后提出退社的。也許他們覚得够过了,下一年自己单干有本钱了吧!
  “入社自愿,退社自由!”经过百般說服无效,社里答应他們两家退出合作社。社員們普遍說他們心眼不正,好了疮疤忘了疼。
  一九五四年春天,社主任王連生到省里去开会。会上,他第一次听到了“总路线”这个字眼。总路线,武装了王連生的头脑,对許多事情看得更淸楚了,想的更深、更远了。会上,听到其它地方开水田的劲头挺大,心里也怪痒痒的。但又想,村前那条漏河,雨大泛滥,天旱断流,怕不保靠。他去問一問参加会的县农业科的同志,人家答应回去派人測量一下看。
  王連生回到社里,傳达了会议精神,也提起开水田的事。村支部书記很支持他的意見。县里来人測量結果,証明可以开些水田。这时已经是阳春季节,雪化冰消。社里便摆开两套人馬:一手抓备耕,一手抓水利。四百米长的渠道很快修成了,水流到山根底下的六十多亩旱田里。社員們忙着畦稻苗、打池埂。但这絲毫沒惊动吳振邦和姜春胜,人家在水田旁边,照例地垵下苞米种。吳振邦見到社里人,还打着哈哈說:“等着吧,看社里使机器灌地吧!”
  眞象吳振邦有先見之明似的。一到插秧时候,天瞪起眼睛来,长时間不下雨,漏河水小了,干了,六十亩打好池埂的水田上不去水,干了,裂了;社主任王連生的嘴唇干了,裂了,說不出話来了!晚上做梦梦見下雨了,涨水了,嘴里喊:“堵水!堵水!”可是一覚醒来,天还是蓝的,日头出来了,毒毒的,地里干干的!
  水!水!水!下甸子除了漏河,就再找不到水?不!“山多高水多深”,老年人說:河南的暖泉,每年四季不断流。可是,能把那泉水引来嗎?沒把握。他向县里打电話,請水利部門派人来看看。糟!电話里說,人不在,外出了!这天是端阳节,王連生一大早沒吃飯就到水文站去了,他听說那里的技术員也会測量。水文站一听是社里求,馬上答应。技术員和王連生来到暖泉,馬上就动手測量。社主任心里直蹦,行,还是不行?技术員瞧着他笑了:行!水可以引上来!社主任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不过,技术員說,这工程可是太大,渠道要挖一里路长,还要越过两个河身。
  只要能把水引过来,管它工程多大!王連生馬上召开了社員大会。这些天,哪个社員不替社里着急?大家一听說暖泉水可以引过来,都說就是累死也要干!
  第二天,社里的大人小孩、男男女女一百多人来到工地,从早到晚,飯不頋吃,水不頋喝,一天工夫就把渠道挖成了。水,順着长长的渠道嘩嘩流进地里,流进每个社員的心坎。
  这下,哄动了全村,几百人围着长长的渠道。原来說风凉話的人耷拉脑袋了。吳振邦、姜春胜站在地头上,瞧着滿地亮瓦瓦的水,瞧着有說有笑忙着插秧的社員們,再瞧瞧夹在合作社稻田当央自己那片旱田地,苞米苗黃瞎瞎的,叹口气,心里有股說不出的滋味。一天,姜春胜找到王連生,恳求說:“社里吃大米,也让我們借光开点水田吧!”王連生慷慨应承:“开吧,社里不在乎!”姜春胜开了水田,吳振邦毁了苞米,也沾社里光,开了一些。
  一九五四年,向阳社水田获得丰收,亩产八百多斤。
  轉过年(一九五五年),社里的水田面积扩大到一百二十亩,亩产达到一千零七十斤。这年秋收分配时,社里动員社員多往家扛粮,要买多少,給多少現金,每个劳动日开二元六角。村里三百多戶負担的征购粮任务,向阳社負担了一半多。合作社在一年内买了四匹騾馬、七头耕牛、三間房子、新盖了九間畜舍,还办起一座粉坊。
  “合作就比单干强”,这个道理被事实証明了。事实敎育了很多人,包括那些原来对合作社持怀疑态度的人,到社里报名入社的人越来越多。姜春胜首先报名入了社。一天,王連生在路上碰見吳振邦,老吳一把抓住社主任,十分恳切地說:“让我也入社吧!”社主任問:“退社是你,要求入社的还是你,这是怎回事?”吳振邦說:“別提啦,都怨咱眼光太短,不听党的話,这回我算看透社这条道好走了,今后,我到死也不出社了!”在社員大会上,吳振邦表示了坚决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社員鼓掌欢迎他重新回到社里来。
  入社,退社,再入社——在这場斗爭中,显示了社会主义道路的胜利。
  再斗爭——改造自然、战勝自然災害
  到了一九五六年,下甸子村七个初級社,三百二十多家农戶合幷到一起,建立起高級农业生产合作社,仍然叫向阳社。
  从一九五六年到一九五七年的两年間,下甸子村的面貌更加改覌。两年中間,投工一万一千多个,修成了一座水庫,水田面积从四百五十亩扩大到九百亩。一九五七年全社粮食产量达到一百六十万斤,比解放前增产七十多万斤。
  一九五八年秋,这里变成沙尖子人民公社的一个生产大队。人民公社化了,下甸子人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树立起更远大的理想。
  轉过年春,在漏河上游响起震天动地的炮声。老年人,小学生跑去看热閙。嗬!这炮是支部书記王連生点的哪!好大的胆子,怎敢在“石龙”腰上放响玩!沒听老年人說嗎,誰敢碰“石龙”一根毫毛,石龙显灵,就叫誰瞎眼睛呀!可看看书記,好好的人,沒伤他一根毫毛!但一些老年人又說啦:姑且“瞎眼睛”一說是迷信吧,可眞能把“石龙”腰斬断嗎?即使能够“手起腰断”,漏河水能够从腰当間引出去,可从石龙到地中間还有六、七里远;再有,中間还有一道“关”那伸出老长的“王八脖子”,不是要挡住水的去路嗎?咳!了不得,沒有天大本事是操办不起的。住在“四垅”附近的老社員李云靑和李世煥,一提起这事就搖头晃脑袋:“那不是瞎扯,果眞能打开这个口子,我們就不用到半里外去挑水了!”
  但是,出乎人的意料,水利工程进行得十分順利。王連生带領四十多号貧下中农社員,冒着春寒,披星戴月,战斗在工地上。“石龙”被拦腰斬断,“王八脖子”劈下大半。原計划六十天的石方工程,四十天就完成了。六里多长的土方工程,三百多名社員三天就挖出来了。
  通水这一天,全村大部分人都来看公社創造的奇迹。只見水穿过“石龙”的缺口流进渠道,流过李云靑老人的門前,越过“王八脖子”,直奔地里流去。李云靑老人跑出家門,捧起一把淸亮亮的水,感叹道:“共产党人民公社眞是活神仙啊!”
  这項工程的完成,又扩大水田立百多亩。
  下甸子人依靠集体力量,降服了恶劣的自然条件,同时,也经受了自然灾害的严重考验。
  一九六〇年八月,几場暴雨过后,平时溫順的漏河发起脾气来。特大洪水給下甸子带来了灾难。三百亩土地变成了河套,一部分房屋冲倒了,冲倒了大片庄稼。
  但是,依靠集体力量,自然灾害也奈何不了下甸子人。在党支部的領导下,几天工夫就淸除了地里的积水,修好了冲毁的渠道和田埂,扶起了几百亩受淹的庄稼;冲毁的房屋,半个月就整修一新。这一年,由于水田面积扩大,管理細致,因此尽管几百亩土地沒有收成,但全大队的粮食总产仍然超过了一九五九年。
  灾后两年,下甸子大队已经恢复了灾前的生产和生活水平。去年粮食总产量达到一百七十多万斤,接近历史上最高水平的一九五八年,比起合作化前,增长百分之五十以上。
  近二年来,下甸子大队一面恢复生产,一面从长远着想,搞了一些基本建設。两年工夫,集体开荒三百五十多亩,这些山地,可以长期耕种,弥补了耕地的不足。同时,开始了治理漏河的工作。灾后,在漏河两岸安設了“鉄牛”二十个,投資三千多元。去年这里涨了較大的洪水,河水一度出槽,但依靠“鉄牛”和“木牛”,耕地沒有一亩受淹。
  ×××
  从一九五三年到現在,已经十年了。十年的经验告訴下甸子人:集体化道路,是一条康庄大道,幸福大道!愿他們在未来的日子里,沿着这条康庄大道,取得更大成績,使集体经济更加发展、壮大。

知识出处

本溪日报

《本溪日报》

出版者:本溪日报

出版地:本溪市

《本溪日报》创刊于1948年12月24日,由本溪市委主办,报社下辖《本溪日报》《辽沈晚报·本溪版》两报及《洞天周刊》《经济周刊》两刊。

阅读

相关人物

邢广权
责任者

相关地名

熊岳
相关人物
王連生
相关人物
吳振邦
相关人物
姜春海
相关人物
本溪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