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前集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本溪日报》 报纸
唯一号: 060620020210014264
颗粒名称: 节前集市
分类号: G210
摘要: 本溪市,堿厂鎭上,每月五、十五、二十五日逢集。1963年,一月十五日(腊月二十)这一集,大槪是春节前最后一次集市的緣故,赶集的人特別多。
关键词: 本溪市 集市 春节

内容

式达 蔣一
  堿厂鎭上,每月五、十五、二十五日逢集。
  一月十五日(腊月二十)这一集,大槪是春节前最后一次集市的緣故,赶集的人特別多。早晨刚过八点,赶集的农民就从四面八方向集市聚拢。他們有的是带着自产的农副土产品来交易的,也有的只挎个空筐或肩上搭个空钱搭子专来办节貨的。随着人群由南面兴冲冲的走来一位上了年岁的老农民,哈气在胡子和帽沿上都凝成了一层厚厚的白霜。攀談起来才知道,这位老人是离堿厂二十多里地的兰河峪公社西沟大队的社員,姓林。为了赶集,天一亮他就从家往这边来了。老人边走边向摆滿集市两旁的地摊上张望,这里有卖野鳮、野兎的,有卖猪肉、鮮魚的,还有卖筐卖篓,卖萝卜、白菜、蘑菇等干鮮菜蔬的,吃的用的不下八九十种,看了这些东西,老人点头称贊說:眞齐全哪!最后才在一个卖大蒜的地摊前停下来。原来,他家过节吃用的东西都已备齐,就缺大蒜調調味。連左邻右舍托他捎的和他自家用的,一起买了一百头大蒜。回头又买了十根麻花,說是給他的两个小孙女买的:“她們头一天知道我要来赶集,就吵吵嚷嚷非要給她們捎麻花不行。”
  赶集的人越聚越多,地摊沿街道两旁不断的向前延伸。人来人往,讲买讲卖,热閙而活跃。在街东边的一个角落上,有一个卖蘑菇的地摊。卖主是娘儿們,来了买主,她們就宣傳:“这些蘑菇全是松树伞,可好啦,买回去燉小鳮,你都吃不出哪是鳮肉哪是蘑菇。”识貨的人一听遇着了“松树伞”,一大筐蘑菇不大一会就卖光了。菜刀菜墩也是这次集市上的快貨。东营坊公社大阳大队第六生产队提供的四十块柳木菜墩,堿厂鉄具社生产的二十多把菜刀,不到晌午就被爭购一空。我們就亲眼看到有两个老农民,走进集市就直奔菜墩的地摊,挑了两个菜墩,用绳子一捆背起来就离开了集市。当然,专程来买菜墩的恐怕不只是他們两个吧。逢年过节剁餡包餃子,弄一把好菜刀和一个象样的菜墩就順手順心啦!
  集市上,最吸引人的还是集市的东道主——堿厂供銷社設的摊床。为了让农民欢欢乐乐过节,这个供銷社一进腊月門,就积极筹办节貨,組织进来大批适合农民需要的商品,吃的穿的用的样样有。这天出的摊床主要是卖麻花、火勺、桔子、冻梨等吃的和彩蜡、紅紙、炞炮等过节用的。摊床一上市就被人們团团的围住了。这边說买五根麻花,那边要十个火勺,后面又递上钱来要买两对彩蜡。声音最尖的还是要买炞炮的孩子們。他們迫不及待地叫嚷着:“叔叔,給俺拿三个。”“俺买五个!”有些稍大一点的孩子,买了炞炮就在集市上放起来。不时响起的天地响,更給集市增添了几分节日的气氛。
  晌午,上集的人足有三千来人——这是集市最热閙的时候,也是供銷社营业最繁忙的时候。因为許多带农副土产品来出售的农民,也都脫手由卖主轉为买主。供銷社的营业室里的每个柜台前都围滿了人,面对滿貨架滿柜台的商品,择己所好,任意挑选。围在針织品柜台前的数老年人多,成三件两件的买秋衣絨衣,老太太还非要买对襟的。用她們的話說:“人老啦,骨头硬了,穿对襟的方便。”在日化用品柜台前穿来穿去的多半是年靑姑娘,这里有雪花膏、香粉、胭脂,各种化妆品应有尽有。爱喝酒的都在食品柜台前挑选着适合自己口味的好酒。堿厂大队第三生产队的社員史汉武和老伴,領着儿子、媳妇、姑娘买了一大包針织品之后,又来到日化用品柜台給媳妇和姑娘买化妆品。雪花膏、香粉都买好了,姑娘又拿起一盒胭脂,老头讲話了:“这有啥用?”老年人怎么能猜透靑年姑娘的心思呢。姑娘打开盒盖聞了聞,紅着脸說:“香啊!”加上营业員李庆兰的积极介紹,老人又不得不又給一人买了一盒。这时,我們还看到大阳大队第六生产队卖菜墩的社員于万年,挤在文具柜台前买了一大卷糊棚紙。他說:“我們队十戶人家,今年家家都杀了年猪,室內也都裱糊一新。我也得买些紙回去,把墙糊一糊好过节啊。
  在赶集的人群里,还有来自新宾县的远方客人。他們来赶集也是有买有卖。这天收购站收的十一张元皮,就有七张是他們卖的。
  下午两点鈡以后,集市收市了,农民挎着装滿节貨的筐篓,上路往回去了。只有卖香炉蜡烛台的地摊,还在那儿盼望买主光临。

知识出处

本溪日报

《本溪日报》

出版者:本溪日报

出版地:本溪市

《本溪日报》创刊于1948年12月24日,由本溪市委主办,报社下辖《本溪日报》《辽沈晚报·本溪版》两报及《洞天周刊》《经济周刊》两刊。

阅读

相关人物

式达
责任者
蔣一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本溪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