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南泥灣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本溪日报》 报纸
唯一号: 060620020210011981
颗粒名称: 今日南泥灣
分类号: G210
摘要: 本文讲了今日南泥灣的大好景象。
关键词: 南泥灣 新气象

内容

提起陝北的南泥湾,人們会立刻想到在抗日战爭最艰苦的年代里,八路軍一二零师三五九旅和总部直属炮兵团,遵照毛主席“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指示,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把那个莽草丛生和野兽出沒的南泥湾,变成了“陝北江南”。二十年过去了,南泥湾精神在全国人民的心目中放射着光彩。而今天的南泥湾,经过当地人民的辛勤建設,更有一番新的气象。
  南泥湾在延安东南一百多里。这里以“南泥湾”命名的人民公社所在地,是当年三五九旅开荒生产的中心。这个地方如今已经形成繁荣的山鎮。公社的管理机构住在三五九旅战士初进南泥湾时挖的窑洞里。窑洞周围是新建的几十幢瓦房,这里有商店、銀行、医院、学校、邮电局和农具厂,还有浴室、理发室和俱乐部等。一九五八年,国家在这里修建了一座小型发电厂,供应附近工厂和社員的生产、照明用电。入夜,滿山坡上灯火通明,使人更加感到振奋。
  南泥湾公社有十四个生产队,共九百零四人。他們每年要向国家提供十七八万斤商品粮,社員們的生活也一年比一年富裕。今年,全公社除去卖掉的一部分牲畜,現在还有大家畜二百七十多头。每戶社員都养了一头到两头猪,羊就更多了。此外,社員們还养了鳮、鴨和蜜蜂。在这里,人們不仅吃着自己种的大米、多样的蔬菜,还吃到了自己养的魚,眞象处身在江南的魚米之乡。
  南泥湾的青山常在,南泥湾的人民永远学习三五九旅的榜样。一九四七年,胡宗南匪軍进犯延安时,在南泥湾一帶烧杀掠夺,使这里已垦的土地重遭荒蕪。但是,敌人一走,当地人民立刻扛起鋤头上山,重新建設这个光荣的山区。一年又一年地过去了,南泥湾还是那么丰饶,还是那么欢乐。
  三五九旅和南泥湾人民的魚水般的軍民关系,永远长青。現在提起三五九旅,还有人說,“南泥湾还住着九旅的人!”原来,三五九旅离开南泥湾时,有八九名战士留在这里落了戶。二十年来,他們和当地人民幷肩劳动,同甘共苦,建設着幸福的南泥湾。参加过长征的老红軍溫宗相是貴州毕节人,小时候种过稻子,三五九旅开荒时,他第一次把水稻种在南泥湾的土地上,如今他仍然是南泥湾种植水稻的能手。六十六岁的老八路軍、共产党員刘保在,无论是执行党的政策,还是参加生产劳动,他都是人們的模范。这样一些坚強的战士,使南泥湾精神更加放射光芒。
  南泥湾人民从三五九旅的手里接受了一件革命的傳家宝:“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三台庄大队开田种稻的事迹,就是証明。
  在南泥湾这样的山沟里,扩大稻田面积的第一道难关就是水。大跃进的一九五八年,三台庄大队的三十多名社員,冒着严寒冰雪,开山凿石,用两个多月的时間,修起了一个小型水庫和一条二里多长的水道。有了水源,他們立刻着手砍伐梢林,填平烂泥塘,还在石子地上加厚土层,先后修成了七十二亩稻田。为了提高稻子的单位面积产量,他們还总结、继承了三五九旅的耕种经验。今年,三台庄大队的稻子长得齐腰深,沉甸甸的稻穗结出飽滿的顆粒。
  南泥湾人民还在生产上作了一些新的尝試。試种小麦,已经荻得初步成果。北京鴨、蒙古馬和新疆的细绒羊,都在这里安了家。新疆的啥密瓜,吐魯番的葡萄,东北的苹果,南方的藕,今年都在这里首次结实。棉花也正在試种。
  南泥湾是丰饶的。不久前,作家田汉訪問这里,曾写了一首詩贈给南泥湾人民,这首詩写道:“延安气派已开花,除了棉盐百不差,果树杏梨一湾水,江山如此可为家。”
  (新华社)

知识出处

本溪日报

《本溪日报》

出版者:本溪日报

出版地:本溪市

《本溪日报》创刊于1948年12月24日,由本溪市委主办,报社下辖《本溪日报》《辽沈晚报·本溪版》两报及《洞天周刊》《经济周刊》两刊。

阅读

相关人物

新华社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