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聞不如一見」的故事看調查硏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本溪日报》 报纸
唯一号: 060620020210011916
颗粒名称: 从「百聞不如一見」的故事看調查硏究
分类号: G210
摘要: “百聞不如一見”本出自汉代老將赵充国之口。重溫这句至理名言,对我們的工作是有啓示,有裨益的。
关键词: 本溪报 故事 看調查硏究

内容

刘萍
  “百聞不如一見”本出自汉代老將赵充国之口。重溫这句至理名言,对我們的工作是有啓示,有裨益的。
  赵充国,字翁孙,西汉陇西上邽人。善騎射,驍勇有大略。汉武帝时,以假司馬随从貳师將軍李广利出击匈奴,被敌包围,潰围陷陣,身被二十余創。他曾在边疆与匈奴干旋几十年。宣帝时,西北羌人进犯边关,攻城夺地,杀戳人民。宣帝召集群臣,硏討对策,問何將愿去抵御,七十六岁老將赵充国自告奋勇,愿帶兵出征。宣帝問他:“羌人情形如何?应領多少兵馬?”赵充国回答說:“百聞不如一見,兵难隃度,臣愿馳至金城,图上方略。”他到金城,橫渡黃河,深入汉羌交界之地,察看地势,了解敌情,抓了俘虏,詢問羌人各部首間关系。经过这番深入調查硏究,最后才定出了“全师、保胜、安边之策”即“勒兵屯守,分化羌人,各个击破的策略。”可是,宣帝听了赵充国的回报之后,竟不同意他的主张,召集群臣辯论,亦表示非议,认为出兵有利,所謂:“敢战者吉,弗敢战者凶”宣帝乃令赵充国出兵进击。赵充国仍坚持自己的主张,多次复奏,据实說理,提出:“出兵留屯田,得十二分便”“出兵战,失十二分利”经过与群臣的反复爭论和对宣帝的一再說服,他的主张才被批准实行。结果阻止了羌人的进扰,逐漸削弱了羌人的势力(見前汉书赵充国傳)。
  在这一篇故事中,可以看出,有着在边防和敌人斗爭几十年经验的老將赵充国,当他出征之前,面对君王提出的問題,还不敢冒然提出对策,而是以“百聞不如一見”作了回答,要求深入实际,調查硏究后,再提出作战的主张。他的主张所以能够說服宣帝和群臣,幷得到批准实行,收到很大成效,主要是与他在道理上坚持“百聞不如一見”在行动上做到了深入实际,調查硏究的结果。
  这篇故事妙在說明了一个眞理,只要深入实际,調查硏究,熟悉实际情況,摸清客观規律,才能把事情做好。
  千古往事如此,今天做工作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是辯証唯物主义的一条根本原則。深入群众,深入实际,調查硏究,是我們党的傳统作风。毛主席告訴我們:“我們是馬克思主义者,馬克思主义叫我們看問題不要从抽象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从分析这些事实中,找出方針、政策、为法来。”(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855頁)无数的事实証明:只有经过分析、調查硏究,才能提出正确的方針政策,才能眞正把方針、政策貫彻到行动中去。相反,就会犯錯誤。
  远古老將赵充国所面对的实际,仅是羌人,尚能如此。而我們現在所进行的社会主义事业,是包括赵充国在內的任何前人所不能及的。因此,我們就必須更加重視調查硏究,一切从实际出发。

知识出处

本溪日报

《本溪日报》

出版者:本溪日报

出版地:本溪市

《本溪日报》创刊于1948年12月24日,由本溪市委主办,报社下辖《本溪日报》《辽沈晚报·本溪版》两报及《洞天周刊》《经济周刊》两刊。

阅读

相关人物

刘萍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