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象更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本溪日报》 报纸
唯一号: 060620020210011578
颗粒名称: 万象更新
并列题名: ——在整改中的第一機修廠鑄造車間見聞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57年11月22日,本溪报发表“万象更新”一文,讲述了在整改中的第一機修廠鑄造車間的見聞。
关键词: 第一機修廠鑄造車間 整改新气象

内容

在第一机修厂,整改带来的新气象充溢各个角落。本月15日,我仅仅走訪了該厂的鋳造車間,所見所聞,給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当我提出了一些問題以后,鋳造車間支部书記张庆軒同志說:“我还是領你到車間看看,看比說还明白。”
  走进鋳造車間,以冲天炉拳头大小的风眼里迸射出耀眼的火花。张书記指着冲天炉的风眼告訴我:以前,炉膛內的灰砂就是以这个风眼里一点点掏出的,旣浪費时間又吃力。远在1954年,老工人蔡潤璞提出在炉的底部开出沙洞的建议。这个建议,当时領导上也认为好好好,准备采納。可是直到今年,时間过去了三年,这項建议却一直被压在抽屜里。鳴放开始,老工人蔡潤璞又貼出了大字报。大字报是在10月13日貼出的,到15日上,历时两天,問題就得到了解决!张书記拉着我鉆进炉底,指着新鉆的出沙洞让我看:这是一个比碗口大些的洞,复有鉄盖;簡单得很。現在出沙时,只要把盖打开,灰砂就自动落下来。张书記又指着站在旁边的一位老人,对我說:“这位就是蔡潤璞老师傅!”我怀着尊敬的心情望着这位身材高大、面色黝黑的老人。老人家反倒一时不知所措,只是笑了笑。显然,老人的內心充滿着不可言語的喜悅……。
  我們拐了个弯,来到了另一个地方。一个汽油桶样的东西,前端用两根鉄絲吊在厂房的梁上,后面是两根鉄柱架着,这东西擂鼓似的“嘟洞洞”响个不停;工人們打开鉄門,一股紅騰騰的火焰刺人眼睛。介紹人說,这是銅炉。銅炉,以前本来用四根鉄柱架着,叫做“防险柱”。可是,前面那两根“防险柱”不仅不能防险,反倒起了妨碍作用。因为前两根“防险柱”太往前,每当銅水烧好,工人們抬着“包”靠不近炉嘴,咬不上牙,因此,銅水常常翻在地上,造成浪費;若是冬季,地面是凉的,銅水拨在地上,凉的撞热的,常常爆炸燙人——这就是事故了。工人們对于这个問題过去不是沒提过,并且还提出了改进方法,不过一直沒得到解决罢了。鳴放中,領导根据工人的建议,把前面两根“防险柱”用瓦斯烧掉,用两根鉄絲把炉的前端吊起来,代替了“防险柱”。从此,才眞正防险了。
  听了张书記的介紹,望着銅炉內紅騰騰的火焰,我兴奋得出神!可是,张书記又把我的注意力引到另一个方向:离銅炉只有几步之隔,紧挨墙壁有一台沒有开动的机器。这是离心浇鋳机。这台机器1956年10月买来以后,就在这里安了家,地基灌得滿結实。可是毛病就出在这里,它紧依墙根,溜子又小又直,工人抬“包”往里輸銅水时,翻不开身,銅水常常洒在地上。可是,这么一台机器閑着不用,工人那能不着急呢?鳴放中,提了很多意見,要求把这台机器利用起来。经过領导发动群众想办法,結果,办法眞想出来了!現在,“拐弯”的溜子已做成,用这个溜子轉变了倒銅水的方向;以后,工人們抬着“包”不用挤在墙角,就能順利地把銅水溜进去。
  我們走出厂房,介紹人指着一根正在安装的烟囱給我看。在烟囱表面貼着一张紅紙,那上面写着:“钢炉烟囱入云霄,职工健康得提高”,这是标題,下面写着:
  由于設計不周,钢炉开炉时大量黄烟不能及时排出,影响了鉄型工人的工作和健康。这次经厂决定增添了大烟囱。这个十四米大烟囱的竖立,是領导耐心接受意見,改进工作的鉄証!
  我們回到了厂办公室,在“整风接待室”的外屋坐下来。这个不算小的屋子摆了十几张长桌。原来这里已经不是为公室,变成了鋳造車間职工休息吃飯的地方。以前,鋳造車間的工人到休息时間都是在車間吃飯,灰尘扑扑,很不卫生。也是在鳴放中,工人們提出了意見,要求騰出个簡单的休息吃飯的房間,領导认为应該解决,于是就把过个办公室改成了休息吃飯的場所!
  我看了看表,已经四点多鈡了。介紹人說,新气象很多,都値得看看,不过,今天是来不及了。于是,我便怀着这难忘的印象离开了这个工厂……。

知识出处

本溪日报

《本溪日报》

出版者:本溪日报

出版地:本溪市

《本溪日报》创刊于1948年12月24日,由本溪市委主办,报社下辖《本溪日报》《辽沈晚报·本溪版》两报及《洞天周刊》《经济周刊》两刊。

阅读

相关人物

文白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本溪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