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知識靑年参加农業生产之我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本溪日报》 报纸
唯一号: 060620020210009405
颗粒名称: 关于知識靑年参加农業生产之我見
分类号: G210
摘要: 本文就本届中、小学毕业生下乡參加农业生产这件事发表社论,加以鼓励,怀有壮志的靑年男女的爱党爱国的行为受到了学校全体敎师的热烈欢迎积极支持。
关键词: 本溪市 靑年 生产 意見

内容

第二中学校校長 由翊
  一种新事物的出現或一种新事业的开始,尽管它是眞理,尽管它正确,最初总是会遭到形形色色的旧习慣、旧势力的阻挠。今年党和政府所号召的城市知识靑年尤其是本届中、小学毕业生下乡參加农业生产这件事,也不例外。无疑这个政策是絕对正确的,是具有重大政治经济意义的。它不但可以改变农村生产,文化物质生活面貌,改善全国人民生活状况,保証国家经济建設;而且也为广大靑年开辟出一条广闊道路,可以緩和或解决城市人口就业以及城市人口增长所引起的一系列的問題。也正因为是这样,这个政策才受到了靑年們的拥护幷以实际行动响应。也正因为是这样所以我校这些怀有壮志的靑年男女的爱党爱国行为才受到了学校全体敎师的热烈欢迎积极支持,也正因如此“本溪日报”才为他們写專題社论,加以鼓励。
  可是幷不是所有的人都这样热情关怀,衷心支持的。相反,倒还有一些人首先是一部分家长不但冷眼旁观,而且还出来橫拦竖挡甚至抱深痛恶絕的态度。例如有一位同学的父亲說:“考不上学校,城里找不到工作我宁肯养着她,也不叫她去种地”。又有一位同学的母亲說:“升不上学,就不了业,我白养活着他,也不能叫他去干那“下三賴事”(指下乡从事农业生产)。”为什么这些人对农业生产这样討厌和反感呢?根据敎师进行家庭訪問的反映和我亲自听到的反映,是由于过去的旧观念旧印象一直到現在还沒有改变。“万般皆下品(特別是种地)唯有读书高”的学而优則仕,轻視体力劳动的思想作怪。象有的家长說“孩子念了十来年书再去种地,眞叫人生气伤心”。
  我們国家原来是以农立业的国家,我們的祖先基本是农民,我們的民族也主要是靠农业繁殖起来的,現在我国农民人口仍然有五亿,他們終年辛勤劳动不但要自給自足而且还要供养一亿多城市及其它一切非农业人口,我們吃他們种出的粮食、菜蔬,吃他們喂出的猪、鸡,穿他們种出的棉花……总之沒有他們我們就不能活。旣然种地和种地的人对我們是这样重要,我們有什么理由轻視呢。
  在实行粮食、食油的定量供应的开始,也有些人感到不方便不习慣。副食品猪肉供不应求,棉布定量时也有些人有意見。可是为什么要实行这种政策呢?有人这样問。这就是因为我們国家生产落后。我們是六亿人口的大国,农业生产水平很低,平均每人每年分五百多斤粮食,調剂好了够吃而且还能保証国家经济建設,調剂不好不要說经济建設困难,連吃都不够,这就是实行这种政策的本质所在和决定因素。为什么我要讲这些看来似乎是与主題不相干的事情呢?不是不相干,而是关系至大。因为党所采取的一切措施实行一些重大政策,特別是放有文化有知识靑年到农村去,根本目的則是改善农村生产状况提高生产率,使我們有更多的粮食,肉菜和工业原料,多织布多造糖,来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到适当时期把那些人們认为不方便的而又极端必要的政策措施取消。从这些方面看,中小学毕业生从事农业生产就是十分正确的,因为它是从六亿人民生活幸福出发的。有些人对有些生活資料供应不足有意見,可是党叫他們去为改善这种状况劳动的时候,却又不太滿意。那末,难道就是要專門吃別人动手自己动口的現成飯嗎?又要吃飯又不种田这是讲不通的道理的。作什么事都要有个大前提,只有这样才能把事办好,而一些人則是离开大前提,反要大前提服从自己的小前提,否則就不滿意就有情緒,可是这种情緒和不滿意是沒有任何理由的。只有大前提才是天经地义的,才是公理有利的。

知识出处

本溪日报

《本溪日报》

出版者:本溪日报

出版地:本溪市

《本溪日报》创刊于1948年12月24日,由本溪市委主办,报社下辖《本溪日报》《辽沈晚报·本溪版》两报及《洞天周刊》《经济周刊》两刊。

阅读

相关人物

由翊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本溪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