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脸沟今昔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本溪日报》 报纸
唯一号: 060620020210009150
颗粒名称: 红脸沟今昔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57年6月28日,本溪日报发表了“红脸沟今昔”一文,文中介绍了红脸沟的变化。
关键词: 本溪市 紅脸沟 矿山

内容

到“牛礦”去
  我是在一个山沟里漫步行走。天空阴乎乎的,灰色的云,紊絲不动的貼在空中。眼前被雨淋过的浅綠色的树丛,非常新鮮。太子河靜靜地流着,河水映出岸上楊柳树美丽的倒影;远瞅,它象一条白色发光的玉带,或者好比洒在地上的一道水銀。出了沟,拐进一个口袋形的山凹里,好象走进了另一个天地,这里的景致更加美丽、誘人。远处馬达和机器的响声頻頻傅来;几位矿工带着安全帽,健步地从我身旁走过。显然,我要去的牛心台煤矿就要到了。
  紅臉溝今昔
  井口还在里面的大沟里,当地人管这条沟叫做紅脸沟。
  昔日的紅脸沟是一座人間地獄。在那阴霾鳥气的年代里,不知它夺走了多少个靑年人的生命!母亲的眼泪流成了河,妻子失去了笑容,高喊不平!孩子没有了幸福!
  日本鬼子是这条沟的“活閻王”。他們只管掠夺我們的財富,那管人們死活。每天,工人提着易燃的煤油灯下井挖煤,井下沒有通风設备,煤尘很大,不知什么时候,“轰”一声!煤壁象海潮似的冒落下来,人們牺牲在瓦斯爆炸声中。下班了,到“大房子”里,没有被褥,工人只得搬个磚头,垫着脑袋,睡在硬梆梆的、潮湿的土皮上。就这样干不上几年,侥幸活着的,腿弯了,背也挺不起来了。
  今天,离那时就算十来年以后吧!我又来到了紅脸沟。現在太阳刚歪脖,天已晴了,天空瓦蓝瓦蓝,好象大海倒挂在天上。在地面上,你几乎看不到人。我凝望着井口,那里黑洞洞的,洞門上写着“安全第一”的字样。距这不远,共有两座木桥,有的上面还鋪着鉄軌。这里没有河水,为什么修桥呢?我一打听,原来一个是卷揚机拉矿車用的;另一个是往火車上装煤用的。井口西边有一所修理机器的“小工厂”,院子里摆着很多大机器,我在别的煤矿也見过,但叫不出名字。同路一位同志告訴我說:“这都是井下用的机器。咱們現在机械通风,瓦斯事故这几年已经絕迹;运煤也全都机械化了。”
  “那在井下很幸福了!”我說。
  “怎么看吧!”他继续饒有风味地說:“那些老工人离开井下就觉得难受。干活不能象躺在沙发上那样轻松,不过今天和过去比,眞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
  我們走进工人休息室,太阳已经偏西。休息室里很整洁,因为矿里幼儿园还没盖好,一群大約有三、四十个矿工的儿女,白天暫时在这受老师的教育。他們各个都很活泼,看見我們进来,一齐自动地喊:“客人好!”使我深受感动。工人的集体宿舍离这不远,到了那里一看,每个屋里收拾的也都很漂亮。在二十五号房間里,我数了一下,大部都鋪着厚厚的褥子,叠着花花被,有的远瞅还象緞子。屋里人不多,有的下班了,有的到文化館和俱乐部玩去了。
  从宿舍里走出来,我心里充满了一种幸福感。我想,就是鉄石心腸的人,看了这些也不能不感觉到=旧时代永远过去了。
  美好的將來
  要問紅脸沟将来什么样?这不好答复,不过可以用下边一些事实来推算。
  这里据說有了五十多年的开采历史,煤的埋藏量再采七十年也采不完。同时,地下还埋藏着丰富的粘土和軟貭粘土,它們是工业建設上宝貴的原料。鋁釩土和硫化鉄漫山遍野,用当地人的話說:“揭开地皮用扫帚扫扫就是。”現在,牛心合煤矿正在一边生产,一边积极建設。紅脸沟和王官沟几个旧矿井在恢复中,不久的将来就要陆续投入生产。第二个五年計划前后,还要建設一座巨大的竖井。那时煤的年产量将不少于最老的本溪煤矿。粘土矿也要建井,預計年产量比現在提高三倍。
  离开牛心台煤矿的时侯,我揣測了一下,十五年以后,恐怕上下牛心台和紅脸沟、王官沟联成了一片,变成一座工业城了。
  再見!朴素的矿山!祖国的宝地!

知识出处

本溪日报

《本溪日报》

出版者:本溪日报

出版地:本溪市

《本溪日报》创刊于1948年12月24日,由本溪市委主办,报社下辖《本溪日报》《辽沈晚报·本溪版》两报及《洞天周刊》《经济周刊》两刊。

阅读

相关人物

永衡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本溪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