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靑年,新農村在向你招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本溪日报》 报纸
唯一号: 060620020210007971
颗粒名称: 知識靑年,新農村在向你招手
并列题名: ——本报記者訪紅星農業生產合作社副主任魏永芬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90年,4月間,在草河口區紅星農業生產合作社副主任魏永芬从从管理方面、从技術改革方面、从开展文化教育方面等几方面说明了有知識有文化的人参加農業生產不是浪費。
关键词: 本溪市 劳动 新农村

内容

4月間,在草河口區紅星農業生產合作社,这个社的副主任魏永芬,談起初中、高小畢業生参加農業生產的事情來。當他听我說今年有一部分應屆初中、高小畢業生說“農村不需要他們”、“到農村怕農民笑話,不欢迎”的情况之后,魏永芬有些奇异的樣子說:“那可眞想錯了,農民笑話那是以前的事了,現在可不同了。”
  “我跟你說說我們社里的情况吧!”魏永芬對我說:“現在農民不僅不笑話有文化的人参加農業生產,而且把他們看成寳貝。爲什么叫他們是‘寳貝’呢?这是有原因的。”魏永芬接着又告訴我下列的事實:
  从管理方面看:这个社一共七个生產隊,无疑的,每个隊只少要有一个記賑員,可是現在有的隊就沒有記賑員。这就是因爲找不到有文化的人。拿第二生產隊來說吧,去年秋季以前,倒有一个高小畢業生當記工員,可是秋后他到市里去了,結果,全隊就再也找不出一个合適的人。有的隊,凑凑付付找一个識几个字的老年記工分,可是光會寫,不會算(打算盤),他自己有困難,賑又沒記好,可是再也找不到第二个人啦!目前,这个社共有七个生產隊,就有四个隊缺記工員。有的隊是向社里要記工員,說:“你們能看着我們隊乱套啊!”可是,社里又有什么办法呢?
  全社有几百个社員,可是能當會計的,只有兩个人。万一这兩个人有个什么事,这么大的一个社的賑目就沒有人管了。
  說到这里,魏永芬很感遺憾的說:“同志,你是知道的,搞好合作社的賑目,是件大事,上級一再强調,搞不好,社員有意見,生產勁頭不足,就會影响合作社的發展。
  从技術改革方面看:魏永芬告訴我說:这个社每个隊都訂的“農業技術”雜志,可是根本沒有人看。是大家不願學習嗎?不是的,主要是沒有人給念。所以每逢雜志來了。隊長把它揣到身边,一直到磨破了算拉倒。過去,派一些老農到縣、區學習農業技術,因爲不識字,光散听,不會記。回來,你若請他講一講,他說:“我都裝在肚子里呢!”(意思是講不出來)社里开會布置一些任務時,有時需要記錄,可是絕大部分隊長是文盲,再加上記憶力差,結果回去就忘了,還得社干部到隊里去重新布置。
  从开展文化教育方面看:全社共有四百多个社員,文盲占90%以上。“能說大家不願學文化嗎?固然有的人不願學,可是不完全这樣。”魏永芬告訴我:主要是因爲扫盲敎師缺乏,現在有的隊只有一个扫盲敎師,有的還沒有。这樣,一來敎師過累,二來因爲老鄕居住分散,集中學習老鄕感到困難,也就影响了學習。每个隊訂的報紙很少或根本沒人看,也沒有人給老鄕讀。去年社里有一部分高小畢業生組織了个業余劇团,經常演出,很受農民欢迎。可是,去年秋后,这一批高小畢業生走后,劇团就垮了,社員們再也看不到戲了。
  再說農村劳动力:在紅星農業社,四十歲以上的社員很多,還有一些已年過六、七十歲,身體軟弱本應退休的老年人,可是因爲家中无人接換,也只好繼續勞动,結果因爲掙的工分少,生活就比較困難。例如第一生產隊的李家盛,去年秋季以前,當他兒子李春方参加農業生產時,家庭生活還好。可是,在去年8月間,李春方到市投入工廠,結果家里生活就大成問題,至今仍欠下一百五十多元的飢荒。可是,如果,李春方不進城,一直在社里勞动,生活就不至于困難。
  魏永芬介紹了这些情况之后,以懇切的口吻對我說:“你說,就根据这些情况,能說有知識有文化的人参加農業生產是浪費,不需要?能說老鄕們不欢迎!”

知识出处

本溪日报

《本溪日报》

出版者:本溪日报

出版地:本溪市

《本溪日报》创刊于1948年12月24日,由本溪市委主办,报社下辖《本溪日报》《辽沈晚报·本溪版》两报及《洞天周刊》《经济周刊》两刊。

阅读

相关地名

魏永芬
相关人物
本溪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