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厂如家的王貴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本溪日报》 报纸
唯一号: 060620020210006785
颗粒名称: 爱厂如家的王貴卿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57年3月12日本溪日报社刊登了本溪市钢厂轧钢车间王贵卿以工厂为家,不畏艰难,刻苦钻研生产技术,同时又精打细算,处处为工厂,为国家着想的大无私的精神。
关键词: 本溪市 王貴卿 节约

内容

鋼廠軋解車間,有一位五十多歲的老工人,寬大的鼻梁,頭上常戴着一个柳条帽,脖子上系着一條毛巾,脚下穿着一双家做的棉鞋,經常出現在退火爐的周圍。他對人非常和藹,在沒有說話之前總是先听見他的笑聲;但當他看見有人在損害國家利益時,總是压不住自己內心里的冲动,立刻就會板起面孔,瞪着兩只吓人的眼睛,向你講道理。他就是退火工段總工長王貴卿。
  工廠就是家
  远在十一年前,「八一五」苏聯紅軍打敗日本鬼子的時候,王貴卿正在海綿鉄廠干活。當時工廠停工了,所有的工人都回家去了,王貴卿沒有走,他想:日本鬼子垮了,工廠歸中國人了,怎麼能放手不管呢!于是,他又找來三个工人,和他們一道日日夜夜的守着工廠。他們還怕丟東西,就把一些重要的儀器和設備卸下來,藏到了窖洞里,洞口用磚砌得很嚴密。一天,洞口被人扒開了,里邊藏着的馬達皮帶沒有了。王貴卿明白:這一定是知底的人干的。就黑白天的到處去査問,果然在工人大房子的炕洞里找回了丟失的東西。他們堅持了四十五个畫夜,把一个完整無缺的工廠交給了來接收的共產党。
  1948年冬天,本溪二次解放后,王貴卿怀着激动的心情,又回到了自己的工廠。這時廠內一些机械設備雖然還有,可是爐子被拆毀了,烟道也堵死了。王貴卿和大家冒着嚴寒,克服了沒有工具和材料的困難,在短短的四个月里,就把廠子恢復起來了。生產前夕,燒制海綿鉄用的工具——小缸還沒有呢!這也沒難住王貴卿,他和大家就想辦法用耐火泥把已破裂的缸粘上,凑合使用。終于燒出了煉鋼急需用的海綿鉄。
  到新崗位后
  1954年,海綿鉄停產了。組織上就把王貴卿調到另一个新的工作崗位——領導軋鋼車間退火工段生產。當時退火工段的生產情況很不好,鋼材積压得堆滿了工段,退出來的鋼材也大部是廢品,訂戶天天跑來催貨。別人都管這个工段叫「大肚子漢」。
  王貴卿到工段后,每當鋼材出爐時,他就站在旁邊看着。經常有工人打開鉄箱一檢査,就說:「又脫炭了。」什麼叫「脫炭」,王貴卿是不明白,但他眼瞧着一爐一爐的鋼材變成了廢品,心里却感到非常難過。此后,王貴卿每天和工人、技術人員商量解決鋼材積压和怎樣不出廢品的問題。有人吿訴他說:「苏聯專家給想過辦法——『明裝退火』,可是試驗几回都沒有成功。」王貴卿听了心里想:專家建議一般都是根据中國具體情況〓出來的,可能不會有問題;沒試驗成功的關鍵也許是操作上和人員思想的毛病。這時,王貴卿思想上產生了再試驗「明裝退火」的念頭。沒過几天,他就找技術室張工程師商量試驗「明裝退火」。當時有的人就暗地譏笑他,說他斗大的字不認識一石;又剛來到工段日子不多,連什麼叫「脫炭」都不明白,還試驗「明裝退火」哪!這些言語絲毫沒有动搖他的意志。車間, 廠子都支持他做試驗后,王貴卿高興地對着張工程師說:「咱們這次不試驗成功不算完事。」試驗工作開始了。王責卿面臨着這項艱巨的試驗工作,一班又一班的在爐旁渡過了兩天兩夜!這項試驗終于成功了。每爐裝鋼量大大提高,退火時間比原來縮短了十三个小時,質量也合格。從此,工段里退火鋼材的積压、廢品多的疙瘩被解開了。
  后來,偶爾還發現鋼材「脫炭」。技術員吿訴他:可能是煤沒有干,工人添到爐子里后,發出來的潮气造成的。
  第二天,王貴卿在班前會上,對工人講了這件事,並說:「咱們自己家里用的小鉄鍋,爲什麼用着用着鍋底就一片一片地往下掉呀?就是因爲爐子里經常添濕煤,潮气噴的……。」大家听到這里都暗暗的点頭。王貴卿接着又說:「咱們家里的小鍋坏了,誰都心疼;國家鋼材出了廢品能不心疼嗎?」這一生动的事實,打动了每个人的心。從那天起,每个工人都把要燒的煤,先烘干,再往爐子添。使鋼材因受潮造成「脫炭」的事情,永不再發生了。
  一點一滴的節省
  在工段里,王貴卿就象一位家庭主妇那樣精打細算,做到了不浪費一滴油、一塊煤。王貴卿到退火工段后,第一件使他着急的事情是燒煤問題。那時,工人從爐子里透下來的爐灰,有一半都是沒燒透的焦子就往外倒,也沒有人干涉。最初,王貴卿看見誰燒完的爐灰里有焦子,就叫誰把焦子挑出來,再燒一遍。他怕工人挑焦子嫌麻煩,還讓車間給增添了篩子。以后,他每天隨時隨地的檢査,如果誰燒完的爐灰里有焦子,被他發現了,就會狠狠地挨他一頓批評。
  去年,王貴卿又和工人們硏究,用撫順小塊代替撫順中塊燒退火爐。這个措施實現后,僅去年五个月的時間,就給國家節省了一万多元。
  在日常生活中,就是使用一顆螺絲釘,王貴卿也要核計核計成本。去年年初,退火鋼材使用的一種象馬蹄子形狀的鋼卡子沒有了。王貴卿到車間去要時,設備主任說:「委托鍛鋼車間鍛的鋼卡子成本太高了,每个需要八、九元。」王貴卿心里暗暗核計:沒有拳頭大的一根鋼材,中間打一个〓就要八、九元,一年燒損一万个,就是八、九万元哪!回到工段后,王貴卿把這件事情一說,和工人商量自己干。大伙都同意,就用廢磚搭起一座臨時的烘火爐,又跑到鍛鋼車間借來一个打鋼卡子的模子,利用生產空隙時間,打出了八千多个鋼卡子,够一年使用的。初步估計給國家節省一万多元。

知识出处

本溪日报

《本溪日报》

出版者:本溪日报

出版地:本溪市

《本溪日报》创刊于1948年12月24日,由本溪市委主办,报社下辖《本溪日报》《辽沈晚报·本溪版》两报及《洞天周刊》《经济周刊》两刊。

阅读

相关人物

金元
责任者

相关地名

王貴卿
相关人物
本溪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