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本溪日报》 报纸
唯一号: 060620020210005796
颗粒名称: 两千天
分类号: G210
摘要: 到1957年,陶福海在本溪煤礦厂已经过了两千多天。
关键词: 本溪市 陶福海 煤礦

内容

北風扫着本溪煤礦柳塘坑口的積雪。就在這一带,時常出現一位頭髮和鬍鬚己經花白、但體格還很壯實的老礦工,迎着冰冷的風雪,騎在「運坑木」車上,戲心地從旧道木里往外拔道釘……
  這位老礦工,就是以勤儉著名于本溪煤礦運修區的共產党員陶福海同志。到今年,他已經在礦上過了三十三年。
  提起這位勤儉的老人,必須追溯到两千多天以前——1951年秋天。當時,他正在本溪煤礦老二坑全礦井下往外運煤的要道,名叫「斜立系」的地方工作。有一次在軌道換軌時,他拿着條子去找礦長蓋章領鉄軌,礦長接過條子一看,見數字很大,就説:「這么些可不行!」老陶頭一听楞了,説:「那怎辨?」礦長説:咱們礦山才恢復不几年,什么都缺,國家搞建設、資金困難,你先想想辨法,不行再說……」他听完礦長這番話,一聲沒吱,轉身就走了。
  回到坑里,他心里默默地念叨礦長的話,左思右想,終于想个好辨法:利用旧的。從道天起,他在井下就象个活吸鉄石一様,這挖一下,那「通」一下,到處薄找旧鉄道。有一回,他換道木,用鎬往下一刨,迸!火星乱崩,他好奇地又輕輕扣几下,里頭露出了鉄軌,于是他就象發現黄金似的挖起來,一共挖出了二十五根完全能用的大鉄軌。這様,先后几年間,他共找到七百多米能用的鉄軌。同時,他又想了辨法,經常把閑着的鉄軌借到急需的地方,串換使用,鉄軌就不缺了。
  這様天長日久,老陶頭養成一种寶貴的習惯:地上有塊鉄也要撿起來。在二坑西二平採過的掌頭,有一次頂板突然來勁,咔嚓咔嚓直响,那里早先鋪的一百五十多米鉄道,如果頂板一落,就要被埋住。在這个関頭,老陶頭就象一只老鷹一様,和靑年工人一起奔到掌頭。到掌頭一看,苍道里的水在脚脖以上,有人怕凉就不想下,可是老陶頭却沒説别的,一抖身就跳進水里……接着小伙子們也跳下去,當他們收拾俐索時,掌子果然冒頂了。
  就這様過去了五年。今年他已經六十整了。由于年紀關系,在去年,領導上把他調到運修區,負責發放材料。可是他,有空仍然不是拾鉄,就是起道釘,一天手脚不閑。去年一年他共起了三千个道釘,今年到現在又起了四百多。同時他管料也嚴格,誰買料和領料搞的不對門路,或者有浪費時,他就火了,那勁頭就是二十倏老牛也拉不回來。
  去年9月間,有一次材料股股長在作計劃時,打算買五百斤洋釘子。當時這句話恰好被老陶頭听見了,他就問:
  「買那些洋釘干什么?」
  股長正經地回答説:「用唄!倉庫還不應當存點!」
  老陶頭又問:「倉庫里你知道有多少?」
  股長説:「才五、六十斤,好干什么!」
  老陶頭沒說二句話,扯住股長的胳膊就往倉庫去。到了倉庫盤點一下,共有五箱洋釘,一秤一箱就是六十公斤。道下,股長知道自己錯了,可是還不服,說:「還得買!」
  老陶頭一听生气了,花白鬓子厥起老高,憤憤地說:「就不能讓你買!你蒙頭轉向的干!」
  倆人爭執了一陣,股長終于無話可説。結果沒買洋釘,原存的洋釘据估計連今年第一季度都够用了。

知识出处

本溪日报

《本溪日报》

出版者:本溪日报

出版地:本溪市

《本溪日报》创刊于1948年12月24日,由本溪市委主办,报社下辖《本溪日报》《辽沈晚报·本溪版》两报及《洞天周刊》《经济周刊》两刊。

阅读

相关人物

永衡
责任者

相关地名

陶福海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