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丰收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本溪日报》 报纸
唯一号: 060620020210003147
颗粒名称: 第一个丰收年
并列题名: ——友誼農業生產合作社見聞
分类号: G210
摘要: 1956年國慶節前夕,石桥子區友誼農業生產合作社丰收的情景。
关键词: 本溪报 農業生產 合作社 丰收

内容

·慶忠·
  在國慶節前夕,我訪問一个普通的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石桥子區友誼農業生產合作社。當我踏進這个社的時候,就被一種丰收的景象給吸引住了:看那鉄路兩旁的庄稼,隨風擺动。比貓尾巴還長的谷穗、象小棒錘似的包米棒,以及一片片的稻田,有多么招人稀罕啊!在一塊有二百多畝的稻田里,我好細的數了几棵稻穗,少者一百廿友右个粒,多者二百八十左右粒。正在割稻子的社員劉淸林,搯着一把剛剛割下來的稻子,向周園环視了一遍,笑眯眯的吿訴我說:「這是合作化後的第一个丰收年,眞夠十二分年成了!」怎能不使他高興呢。按全社農副業總收入,每个勞动日(十分为一个勞动日)可分三元三角五分,到8月末止,一般的勞动力都掙一千七百多分,多者達二千三百多分。就拿劉淸林來計算,到8月末掙了二千一百多分,合錢達七百多元,合粮一万四千多斤。這樣,他家六口人,明年平均每人每天可吃兩頓大米飯。
  社主任韓吉山和副主任金明善(朝鮮族)二位同志,为使我更淸楚的了解到他們的收入;向我介紹了去年和今年的收入情况。去年个體經營時,四个村七百多戶農民,除了几个初級社的社員收入較好外,其余単干戶都沒保證收入,今年共買進來四十多万斤粮食。1956年就大不相同,全社的粮谷作物就能產三千八百多万斤,僅水稻、包米就超過去年所有的粮谷作物產量。他們計算了一下,除掉農業稅、種子、飼料、口粮,加上再賣給國家五十万斤余粮,還尚余五十五万斤。
  全社可以保證97.7%的社員都能增加收入。這能說不是奇迹嗎?正象社員花忠臣所說的:「現在干一年頂三年。」花忠臣去年兩个勞动力干了一年,種了二十多畝花生遭了灾害,把一條驢和一头牛都賠上了,還借債一百五十元。入社後的今年,兩个勞动力到年末,預計能掙三千分,除掉明年的生活費、還債外,還能余六百多元。爺倆已計划好,今年冬做兩套被褥和兩套新棉衣,女兒花淑梅還要做件棉大衣和一双好皮鞋,尚余的錢存到信用合作社。象這樣的,不祇他們一家兩家,而是90%以上。有的社員買了自行車,上百名社員買了膠皮靴子。社里为了丰富社員們的文化生活,還設立了小型圖書室和組織了業余劇团。在農忙時成立了托兒所和托兒組。社里還为単身社員們建設了一个小型食堂。
  一提起來這些,不能不談談社員們今年的辛動勞动。为了保證農業增產,他們在天气寒冷的時候,就開始打井和挖糞肥,在春耕季節里,頂着冰㭼子下水打池埂,旱田頂凍打壠。他們組織學習与推行了先進經驗,一千八百畝地種了兩種作物,大部分水田實行正行与複式揷秧……。
  社主任向我介紹了他們目前的秋收情况:水田、包米、高梁、谷子……都成熟了,所有的勞动力都投入了秋收工作,部分場園已平好了,有些路也做了補修。現在他們的口號是:「精收細打,保證顆粒還家」。

知识出处

本溪日报

《本溪日报》

出版者:本溪日报

出版地:本溪市

《本溪日报》创刊于1948年12月24日,由本溪市委主办,报社下辖《本溪日报》《辽沈晚报·本溪版》两报及《洞天周刊》《经济周刊》两刊。

阅读

相关人物

慶忠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