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虻」覌後小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本溪日报》 报纸
唯一号: 060620020210001197
颗粒名称: 「牛虻」覌後小感
分类号: G127.653
摘要: 1956年7月19日,本溪报发表的关于影片“牛虻”的观后小感。
关键词: 本溪报 覌後感 影片

内容


  影片「牛虻」把我們帶到位于歐洲的一个靴形半島,帶到19世紀30——50年代的意大利。古老的意大利我們不熟悉,可是意大利人民反對奧地利帝國爭取民族獨立的斗爭,却深深的感動着我們。
  亞瑟(牛虻的名字)是个善良而又幼稚的靑年,他把祖國自由和獨立的希望寄托在上帝和教皇身上。其實,他就是那个口講人道、聖潔,實際是卑鄙无耻的神父蒙泰尼里的私生子;也正是麻醉人民的天主教出賣了意大利,出賣了亞瑟。他的被捕,使他認識了斗爭的複雜,認淸宗教的偽善和欺騙,他摔碎了十字架,懷着强烈的仇恨和耻辱离开了故土,到南美洲从事革命工作。
  十三年后,牛虻回到在大洋彼岸日夜懐念的祖國,回到靑年時期的愛人瓊瑪身邊。在殘酷的革命斗爭中,他的身体殘廢了,臉上留下深深的刀痕。但他已經不是狂熱、无知的亞瑟,而是有着大无畏精神的革命戰士了。只有那對善良的眼睛引起瓊瑪往昔沉痛的記憶。
  他以牛虻這个名字發表了許多辛辣諷嘲的論文,象匕首一般打擊了敵人。他把意大利比作醉漢,摟着扒手(指奧地利)的脖子哀哭,扒手的手却伸進了他的錢袋。這幅画象是多么和現代的美帝國主義與他的仆从們的嘴臉相象呀!
  牛虻和神父蒙泰尼里的斗爭,使牛虻的形象更光輝,他知道革命的利益高于父子私情,他唾弃了无人性的神父,牛虻——革命者的心靈多么純潔、堅强。
  牛虻抨擊尚空談不採取行動的靑年意大利党人,他積極發動人民武裝起義。在一次起義中牛虻被捕了,他臨刑那个場面,是最震憾人心的。當殺人的劊子手,因爲射殺「意大利和自由的兒子」而恐懼的時候,牛虻撫着傷口嘲笑敵人,幷且說:「要記住當我們的隊伍行動的時候,那么大炮就會代替我說話了」,這是偉大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尽管牛虻是和我們不同的革命者,他這種對革命的无限忠誠和大无畏精神,是値得我們學習的。
  現在意大利反動的統治者正追隨美帝國主義,企圖把人民拖進戰爭的深淵。可是,有着革命傳統的意大利人民,正爲着反對戰爭、保衛和平作不懈的斗爭。我們相信,總有一天,意大利工人階級解放的旗幟,將飄揚在美麗的半島的上空。

知识出处

本溪日报

《本溪日报》

出版者:本溪日报

出版地:本溪市

《本溪日报》创刊于1948年12月24日,由本溪市委主办,报社下辖《本溪日报》《辽沈晚报·本溪版》两报及《洞天周刊》《经济周刊》两刊。

阅读

相关人物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