垚看抚顺换新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顺日报》 报纸
唯一号: 060420020230005724
颗粒名称: 垚看抚顺换新颜
分类号: F299.2
摘要: 本文记述了抚顺市一个历经沧桑的东北重工业城市,在解放后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解放前的破败不堪到如今的繁荣景象,抚顺的城市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作者作为一位曾参与城市建设的老兵,见证了抚顺的变迁,并深感祖国的温暖和关怀。文中详细描述了抚顺在住宅、道路、桥梁等方面的建设成就,并展望了未来城市发展的美好前景。
关键词: 抚顺市 城市建设 规划

内容

每当我驱车前往各个施工现场检查工作或是在上、下班路上,映入眼帘的是绿树成荫,宽敞、清洁的水泥路和柏油路。各种型号的机动车、脚踏车穿梭而过,熙熙攘攘的行人络绎不绝。公路两旁是鳞次栉比的楼房,远望是星罗棋布的工厂,高耸入云的烟囱……。看今日抚顺一派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不禁使我浮想联翩,感慨万千。
  我曾担任原国民党一二〇军一七三师师长,一九四九年在甘肃岷县率部起义,回到了人民的怀抱。我在解放军部队服役八年,历任师长、副司令、军校校长等重要职务。我转业回地方后,多次当选为省、市人民代表,并担任市政府的一些领导工作。现在我仍然是省、市人民代表,抚顺市政协副主席,城市建设局副局长,并于今年七月一日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解放后三十年来,我无论在那里都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无比温暖,我不但在政治上受到信任,工作上受到重用,生活上也倍受关怀照顾。这些年来,我从事城市建设事业,参加了许多工程的规划、检查、指导工作,贡献了自己一份力量,看到经过我们亲手建设的抚顺新貌,我的信心更足,真是越干越有劲。
  抚顺,是祖国东北地区的重工业城市,可是,解放前在日伪黑暗统治之下,工人饱受盘剥、压榨,民不聊生,城市建设更无从谈起,那时的南北台住宅区,是洋人和有钱人的乐园,并规定禁止中国人入内。工人住的是用破坑术、砖头、臭油纸支起来的棚子,走的是坎坷不平,曲折狭窄,晴天尘土飞,雨天泥水溅的泥土路。好端端的一块祖国宝地,却落得千疮百孔,令人心寒。
  解放后,人民政府克报解放初期的种种困难,拨出大批款项,从事民房、公共设施和公路、桥梁等项建设,先后建造了龙凤、新屯、老虎台煤矿工人住宅区,共一百七十一万一千七百平方米,比解放前五十五万五千七百平方米多三倍,几十万当家做主人的工人陆续搬进了新住房。住宅区建了商店、浴池、电影院、医院、饭店、公园等各种公共设施。居民的房租也很便宜,每平方米才合人民币二角多钱,和煤气、水电费加在一起,才占一个普通工人月工资的百分之八至十左右。这笔收入用来维修房屋,并不断扩建新的住宅和公共设施。三十年来,在抚顺新建住宅已达五百三十四万一千平方米,比解放前抚顺住宅面积总合的二倍还多。
  随着住宅面积的扩大,道路和桥梁也不断增多。到一九七八年已铺柏油路二百四十公里,等于解放初期的三倍多。过去只有一条贯通全市的公路,如今一条新的河堤大路正加紧施工,中段已通车,待东西段全部竣工后,将成为沟通抚顺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联系的第二条动脉,进一步改善全市车辆拥挤的状况。一九七二年,我们修建了路面宽二十八米的沈抚公路,象一条纽带把抚顺和沈阳紧紧相连,大大方便了两市间的人员物资交往。流经抚顺的浑河把市区分成南北两部分,解放前横跨浑河的唯一公路桥,桥面只有五米宽,人车抢道,交通事故时有发生。解放后,先后扩建和新建了大小五十四座桥梁,其中横跨浑河的两座大型钢筋水泥桥,桥面宽阔,可并行四辆汽车,两旁还有人行道,既宽敞美观又安全可靠。
  在四个现代化的高潮中,抚顺的城市建设又给人们描绘了一幅新的远景规划。到一九八五年,这个百万人口的城市将变成一个具有现代化水平的新型城市。

知识出处

抚顺日报

《抚顺日报》

《抚顺日报》是中共抚顺市委机关报,是一张集思想性、时效性、可读性为一体的综合性报纸,从创刊以来,《抚顺日报》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作为抚顺最具影响力的主流媒体,始终在与时代共同呼吸、共同成长。昨天的新闻,今天的历史。每一篇曾经的新闻,都生动真实地见证着时代前进的脚步,都在深情地唱和着时代进步的主题。特别是近几年来,抚报人负重前行,锐意进取,创造性地完成了党和政府交给我们的舆论引导重任,经营出“收入低、士气高;矛盾多,团结好”的发展环境,笔耕出具有时代特征的关键词:责任、贴近、真实、领先、主流。

阅读

相关人物

陈淑钵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抚顺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