缸窑今昔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顺日报》 报纸
唯一号: 060420020230005381
颗粒名称: 缸窑今昔
分类号: F426.721
摘要: 本文讲述分水岭窑场位于清原县草市公社,拥有二百年历史的缸窑产业,泥缸以轻巧坚固著称。缸窑业是当地重要的集体副业,曾因政治风波受挫,但在粉碎“四人帮”后得以恢复和发展。
关键词: 缸窑业 集体副业 政治风波

内容

从清原县草市公社乘车西行,在大甸子、分水岭、柴家店一带,可以看到一座座缸窑。袅袅的窑烟和整齐排列着的土红色泥缸,衬着白云蓝天,使座座窑场生机勃勃。这里就是被誉为“东北四大窑场”之一的分水岭窑场。
  分水岭一带的缸窑业已有二百来年的历史。发展缸窑业必须有“窑泥”——一种深灰色、粘度很大的泥。据老缸匠说:起初有一位缸匠从山东省即墨县逃荒到分水岭,发现了这里埋藏着丰富的窑泥。于是,缸窑业就很快发展起来。从那时起,即墨县一带的缸匠凭着他们祖传的技艺,相继来到这里烧缸谋生。
  分水岭窑场出产的泥缸体轻而坚固,形美而价廉,轻轻敲击嗡嗡有声,很有名气。窑业发展最盛时期曾建窑二十四座,年产泥缸近十万套,畅销东北三省。农业合作化以后,当地生产队与外地缸匠合作,使泥缸生产成为一项不可缺少的集体副业,为生产队开辟了一条进财之道。
  在林彪、“四人帮”横行的时候,从阴沟里刮来一股妖风,说生产队发展缸窑业是“集体经济内部的资本主义”,叫嚷要抓“大缸底下的阶级敌人”,逼迫干部头顶破缸游街挨批斗,使这里的缸窑业遭到严重摧残,缸窑倒塌了,窑场荒芜了,泥缸生产一停就是十年。
  粉碎“四人帮”以后,这座有二百来年悠久历史的老窑场又获得新生。如今,这一带已相继恢复了六座缸窑,每年可产二万多套。我们在柴家店二队访问时,队干部高兴地说:穷队要变富,就得抓好工副业生产。就拿我们队来说,去年仅泥缸一项收入就有二万一千多元,占全队总收入的百分之四十二,全队每人平均增加收入一百元。利用本地天然资源,发展缸窑业真是一项很有前途的集体副业。

知识出处

抚顺日报

《抚顺日报》

《抚顺日报》是中共抚顺市委机关报,是一张集思想性、时效性、可读性为一体的综合性报纸,从创刊以来,《抚顺日报》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作为抚顺最具影响力的主流媒体,始终在与时代共同呼吸、共同成长。昨天的新闻,今天的历史。每一篇曾经的新闻,都生动真实地见证着时代前进的脚步,都在深情地唱和着时代进步的主题。特别是近几年来,抚报人负重前行,锐意进取,创造性地完成了党和政府交给我们的舆论引导重任,经营出“收入低、士气高;矛盾多,团结好”的发展环境,笔耕出具有时代特征的关键词:责任、贴近、真实、领先、主流。

阅读

相关人物

吴其
责任者
史红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清原县
相关地名
山东省
相关地名
即墨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