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訪参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顺日报》 报纸
唯一号: 060420020230004727
颗粒名称: 盛夏訪参园
分类号: S567.5+1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夹河北大队在新宾地区的人参栽培历史、发展成就及科学管理方法。夹河北大队有着三十四年的人参栽培历史,其种植规模达三千二百帘,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创新,人参产量大幅提高,成为当地富裕的典范。文中详细描述了人参栽培的环境条件、技术要点和人参的药用价值,以及参农们如何通过搭建参棚、合理施肥等方式提高人参产量。此外,还提到了人参收获时节的壮观景象和参会人员对人参产量的惊喜之情,展现了夹河北大队在人参栽培领域的卓越成就。
关键词: 人参 棒槌 人参蜜浆

内容

人参栽培在新宾有着悠久历史。早在明朝末年就开始家植。当时满族人在新宾地方挖“棒槌”、打猎,为了与明王朝交换物资,创造出人参干燥法,摸索出了人参栽培、加工比较成熟的经验。
  如今山参已变成了大规模的家参栽培。夹河北大队就是这些参园中的一个,全大队种植人参三千二百帘,平均每户占有人参十帘(一帘十平方米)。建场以来,向国家出售商品参十二万五千多斤,参栽子二万四千斤,参籽五千五百斤,参花八百多斤,积累资金二百零六万元。闻名于全县的穷队,一跃成了富队,现在是队队有存款,户户有余粮,耕作机械化,社员喜洋洋。
  盛夏,雨后天晴,长空碧清如洗。我们怀着极大的兴致,访问了这个大队。登上大青沟里的主峰,极目眺望展现在我们的眼前的是:山峦起伏,峰岭重迭,犹如大海里的波涛。那碧绿的山坡布满了一畦畦黑灰色的棚架,把壮丽的山乡装点得更加好看。在一人高的参棚里,那“参娃娃”把白嫩肥胖的身子藏在黑色的土壤之中,挺拔在地表部分的一串伞形的参果,微风拂来,频频点头,仿佛向我们招手致意。在幽静的山谷里,与“参娃娃”在一起真是美极了。
  过去人们常说:“东三省,三件宝,人参貂皮乌拉草。”人参具有昂贵的经济价值和特殊药效。古代名医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曾说,人参在中药中属“上品”,誉称“草中之王”,久服有“轻身延年”之奇效。新近资料介绍人参汤可以杀死癌细胞。利用人参的根、花、叶可以制成红参、糖参、人参蜜浆、参茸糖、参茶等成药,畅销国内外。
  夹河北大队位于辽宁东部山区,地属长白山余脉,山上有很厚的腐植土层,适于栽植人参。这个大队发展人参有三十四年的历史。人参技术员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向我们说,人参和其他作物一样,都需要光、水和土壤,她既怕光又喜光,既怕水又喜水,解决这个矛盾就是靠棚架进行调节和控制。根据山的坡度和阴阳面的大小情况,用参帘、木叉、杆子搭起参棚,避开中午的强光,延长棚架里的早晚弱光照射,雨水通过参帘缓冲而滋润在泥土里。广大参农,大破清规戒律,进行科学管理,大胆地施用了农家肥和过磷钙,人参单产大大提高,六年生的商品参,单产达到二十五斤。创造了建场最好水平,比过去提高三倍多。
  他们有了成绩不自满,站在高峰攀高峰,反复试验,大胆创新,根据土质,雨量等自然条件,经过大胆改革,科学管理,人参的单产又提高了。人参收获时节,参加县人参工作会议的全体同志,前来参观。参农们当场挖参,当场过秤,大家看着白花花的人参,形美浆足,都赞不绝口。挖出三十斤,就觉单产了不得了,可是越挖越多,起完最后一棵加起来一共是四十九斤三两,大家惊喜若狂。一位胡须斑白的老“参把头”感慨地说。“我活了这么大年纪,头一次见到这么高的产量。”

知识出处

抚顺日报

《抚顺日报》

《抚顺日报》是中共抚顺市委机关报,是一张集思想性、时效性、可读性为一体的综合性报纸,从创刊以来,《抚顺日报》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作为抚顺最具影响力的主流媒体,始终在与时代共同呼吸、共同成长。昨天的新闻,今天的历史。每一篇曾经的新闻,都生动真实地见证着时代前进的脚步,都在深情地唱和着时代进步的主题。特别是近几年来,抚报人负重前行,锐意进取,创造性地完成了党和政府交给我们的舆论引导重任,经营出“收入低、士气高;矛盾多,团结好”的发展环境,笔耕出具有时代特征的关键词:责任、贴近、真实、领先、主流。

阅读

相关人物

金根浩
责任者
贾永山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