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知识留在人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顺日报》 报纸
唯一号: 060420020230004657
颗粒名称: 把知识留在人间
分类号: K825
摘要: 本文记述了王国珍,抚顺中医院退休老中医,虽年逾八旬仍关心医学,义务看病,并整理中医资料。其精神令人敬佩。
关键词: 抚顺市 王国珍 义务看病

内容

八十岁老人,年逾古稀。如此高令,一定会在一个清幽、舒适的环境里欢度岁月、安度晚年吧!
  然而,现在向您介绍的,却是一位年虽八旬而不求安闲的老人,一位身卧病榻还时刻关心祖国医学的老人,一位与生命争分夺秒、要把知识留在人间的老人!
  他,就是抚顺市中医院的退休老中医王国珍。
  一
  一九六九年,已经七十岁的王国珍还没有退休,他同千百万知识分子一样,在林彪、“四人帮”横行时也没有逃脱魔爪。他就因为一个字发音不清,招来横祸,竟然成了“现行反革命”!这么大年纪的老人,怎抵得了凄风苦雨。整天脖子上挂着大牌子,压得他直不起腰来,面色蜡黄,汗如雨下,有时头昏眼花竟扑通一声摔倒在地上。这位无辜的老人,在“牛棚”里呆了八个月。这含辛茹苦的日日夜夜呵,对他说来是何等难熬?……他跪过砖头,挨过鞭抽,罚过跑步,受过“喷气式”批斗的折磨,而最让他痛苦的却是命令他和一位老药工跪着对打咀巴。两位老人相处多年,本来眼前的处境彼此已够同情,再让他们打咀巴,让他们相互凌辱,这不简直等于要他们老命一样的难心吗?!两位老人默然相对,苦泪同流,谁也举不起手来……,更使他目眩心摧的是,好端端的一个中医院散了架子,一、二十位老中医剩下寥寥无几!他越想越不是滋味,死去的没能把丰富的中医经验留下来,使他遗憾;年轻的中医大都改成西医,又令他痛惜。这中医日趋衰落、后继乏人的幕幕情景,怎能不使他心急如焚,感慨万分!
  走出“牛棚”,苦难刚刚熬过,他渴望平平静静地生活,兢兢业业地工作,没料到偏偏又赶他下乡。幸而几经周折,才算勉强留下。但是过了不久,却硬让他退休!……他哪里肯退呢,恳求说:“我还能看病,还能工作。还……”还说什么呢,一切都是白费!他的名字,已经从中医院的名册上被勾掉,他再也不属于这个医院的人了。彻底的失望,难喻的苦楚,使这位老中医顿时感到自己的确衰弱了、苍老了,仿佛身上有千钧压力,脚步踉跄,神情呆滞。当他从恍惚中觉察出自己走出医院大门,不禁仃住脚步,留恋地回头张望,这所医院就象他的家,今天就要被迫分手了,他泪眼蒙蒙,最后一次望了望医院,愤懑的呐喊,呜咽的心声,对中医的热爱,对医院的留恋之情,都交织在一起了,使他泣不成声……
  回到家里,一连几天他都缓不过劲来,总是长嘘短叹,念叨着要上班、要工作。王国珍是退休了,工作并没有仃止。不少患者到他家里来登门求医,他都精心给他们看病,几年来治愈了许多病人,他既不收钱,也不收礼,对人们说:“看病是大夫的本份,人退休了,救死扶伤的义务不可舍弃。能把病治好了,我就很高兴啊!”
  万恶的林彪、“四人帮”虽然伤害了他的肉体,夺去了他的工作,却始终没有减弱他对党对人民的热爱,没有夺走他对中医事业的感情,他的心还是那样热,还时刻关心祖国的医学,这该是多么可贵啊!
  二
  王国珍酷爱中医事业,象许许多多人酷爱中医事业一样,不是没有道理的。他是从几十年临床实践中切实感受到中医中药的威力,从毛主席、周总理的关怀里看到了中西医结合的绚丽远景。他无法抑制自己,常常盛赞祖国医药学这浩如烟海的伟大宝库,例数宝库里的颗颗明珠,总想让周围的人们知道这一切,都为祖国的医学自豪,为实现毛主席、周总理提出的创造我国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而努力。
  中医中药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祖国的医学是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它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和发展、为世界医学做出了贡献,的确引为我们骄傲和自豪!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誉满中外,小小银针传遍全球,针灸麻醉震惊世界!倘若您留心,中医妙手回春见奇功的佳话频传城乡,中药治疗顽病有良效的报道屡见不鲜.中国人民热爱它,世界人民热爱它。在法国办起了针灸学院,在西德、日本建起了十几座中药研究所,在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出版了几十种研究中医中药的杂志。最近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针灸针麻学术讨论会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一百五十多位国外专家、友好人士参加,许多外国朋友衷心赞美中国是“针灸的祖国”“针灸的故乡”……可是,在祖国医学的宝库里,有谁数得清,还有多少珍贵遗产等待发掘整理,还有多少明珠等待人们拭去灰垢重放光华?许许多多历代先人,为了继承和发扬祖国的医学遗产辛劳一生。今天,又不知有多少同志为使珠宝回到人民怀抱,让医学遗产为人民的健康服务,而在日以继夜地默默劳动。其中就有老中医王国珍!
  “单方一味,气煞名医”。这是我国历史上劳动人民对于简便单方敏捷收效的一句切合实际的谚语。王国珍退休之后,除了义务看病,整天忙着翻看资料,查阅中、西医书籍.他苦心回忆,精心收集,决心辑选古代简方,用现代医学的观点,结合自己亲身实践做通俗的解释,让周围的年轻中医读了有助于了解、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的遗产,西医读了有助于学习中医。
  一九七〇年,王国珍已经是七十一岁的老人了,体弱多病,气喘嘘嘘。十三平方米的一间小屋,住着他们老两口,还有两个上学念书的孙女。别说这位写书老人没有舒适的环境、宽敞的住处,就连个象样的桌椅都没有!写作时是把饭桌当书桌,炕沿当坐椅……,如此拥挤、吵杂的艰苦环境,他甚至连想都不去想,只是一心收集埋头写。写到劲头上顾不得吃饭,老伴喊,孙女催,热了凉,凉了又热。写一阵,累得他腰酸胸疼,一伸腰疼得直哼哼,老伴埋怨他:“医院也不要你了,你这老头子还瞎写个啥呀?!”儿子也劝说老父亲:“这么大年纪,您还有几年活头?我们不学医也不继承这个,算了吧!”可老头倔强,什么也不听,照样埋头往下写。老伴心疼老头,有一次赌气说:“得空非把这些破烂纸给你烧了不可!”竟吓得老头连厕所都不敢去,生怕烧了。其实老伴这是吓他,为的是让他多休息,她那里肯把老头的手稿烧掉呢!她知道那是老头子的心血啊!上了岁数的人沾病就犯,年高体弱的王国珍更经不起劳累的折磨。一天,他发高烧,得了严重的肺炎,可是还不罢休,枯瘦的手颤抖得再也拿不住笔了,才不得不仃下。……这位热爱祖国医学的老人,凭着一股强烈的热情,闯过许多难关。经过半年多的努力,终于写完了他的《古简方学习》。在这部四万多字的初稿里,他收集了二百七十多个古简方,分门别类地对每个古简方都加上了他的说明、分析和按语,供人们传阅。
  三
  他的心愿完了吗?没有。他在中医学校主讲过脉学,他还想写些脉法!
  战国时期我国著名医学家扁鹊发明脉理,能望色、听声、写(观)形,知病轻重。经过几千年来的实践和发展,祖国医学积累了丰富的脉学经验,中医的脉学大有学问!常言道,病变在肌表会出现浮脉,病变在脏腑会出现沉脉,寒症有迟脉,热症有数脉……。中医讲脉象,看病要摸脉,这是中医的四种诊断方法之一。我国历史上许多大医学家都对脉学有著述,清代大医学家陈修园,在他的医著《时方妙用》有关脉学部分中,博采诸家长处,把繁多的脉象归纳为八脉,每一脉象都用一首七言律诗形象、概括地描述他的认识和体会,俗称八脉诗。这是极不平凡的诗作!这里蕴藏着很深的医道脉理。只是文词古奥,十分费解。特别对于年轻一代中医,缺乏古文基础更是难以领会。而老中医王国珍呢,他是一生博览名家医著,不仅懂医,还精于诗文。他的大儿子是辽宁大学中文系的讲师还常常向他请教古文,可以说他是一个颇有知识的老中医。他很喜爱陈修园的八脉诗,还是在他年轻的时候就开始背诵,这些年来在临床治疗上也尝到过甜头,现在他想趁着自己还活着,赶紧注释出来。
  可现在的王国珍,的确老了,不仅八十高令,而且由于脊髓炎已引起两下肢瘫痪!他瘦得皮包骨,体重还不到七十斤!他是当过医生的人,自己心里明明白白,生命对于他来说不会长久,时间将是格外的珍贵!然而,他决心要把自己的知识都写出来。他的身体就象被绳子缚住一般,自己好象无法支配自己,翻个身都要有人帮助.他挣扎着,招呼老伴把他扶起身来,让儿子把一个板凳改成了一尺多长的小桌,用桌腿夹在自己麻木的双腿上,背依着墙,一笔一划、一字一句地写下去。抚顺八月的天气,正是酷暑,王国珍那间小屋已经够热,加上他患脊髓炎怕风,一年四季不能开窗子,小屋热得如同蒸笼!汗珠不断从他脸上滴落,衬衫湿透了,褥子被坐得潮呼呼的一片。这位八十岁的下肢瘫痪老人,就好象一点也不知道这些,一点也没有感觉似的,只是一个劲儿地想着、写着,坚持注释八脉诗.这需要多大的毅力、克服多大的困难啊!原来不怎么支持老头写书的老伴,可是拗不过老头那坚强的意志,同时她也被眼前这个古怪老头、古怪脾气所感动。老伴说:“老头子不愿意把他知道的有用东西带进棺材,他要把这些东西留给后人。他比俺想得远啊!”从此八十二岁的老伴陪伴着他,轻轻给他扇着蒲扇,一次又一次用凉毛巾给他擦着汗……。王国珍写书的时候,不顾一切,他口渴了,顾不得安安稳稳喝杯水,手麻了,握握拳头又写,实在挺不住了,才让老伴扶他躺下休息一下。半个多月就这样过去了,王国珍没有白吃苦头,八脉诗他已经注释出七首,现在只剩下了最后的一首。这好象万里航船就要抵达终点一样,不仅使他喜悦,而且更增强了他的信心和勇气。然而病上添病,也在不断给他带来新的痛苦。许久以来,他由于脊髓炎引起的神经性便秘日趋严重,尤其这些日子六、七天才能大便一次,每次都使他难受异常、呻吟不止,弄得他疲惫不堪,衰弱极了!疾病是这样无情地折磨他,而这位瘫痪老人仍然告诫自己决不能半途而废,要争分夺秒,坚持到底,把知识全都倾泻出来。他躺在炕上,常常出神地望着墙上的那幅画,那是簇簇鲜花和敬爱的周总理,这使他的心情更不能平静。毛主席、周总理对中医中药的多次讲话还铭记在他心里,毛主席、周总理亲自制定的中医政策还在温暖着他,他是多么热爱、多么怀念毛主席和周总理啊!他让老伴扶他坐起来,又把小板凳夹到腿上,咳嗽着,重新拿起笔。咳嗽一声,写几个字。写不上一、二百字就得歇一阵子,让老伴扶他躺下,可他还是戴着老花镜,硬是不让人摘掉。他躺着,苦心地思索和分析,手拿圆珠笔打着草稿,然后再用钢笔一笔一划、端端正正地抄清。炎热的夏天,火炕还得照样烧,多雨的季节不烧就反潮,——天热、屋热、又加上炕热!热得他浑身是汗,累得他胸疼,手一直麻到胳膊,可他总是舍不得让时间跑掉!他心里着急呀,对家里人说:“是快入土的人了,得赶紧写,知识不能带走……”他有多少期望啊,对来探访的人说:“整理一点是一点,我担心的是没人整理。遗产不整理何谈继承、发扬……”历尽艰辛,饱尝苦楚,这位与生命争分夺秒的老中医,露出了春天般的笑容,他终于以丰富的知识、清新而流畅的语言,写完了近万字的《八脉诗今注》!
  如春蚕吐尽银丝,他也耗尽了全部精力。呕心历血的劳累,使他心力憔悴,再也爬不起来。
  今年四月,猝然离世。
  四
  在他弥留人间之际,记者闻讯赶忙前往,探望了这位把知识留在人间、就要与生命告别的老人。在同他简短的谈话中,我们不仅支言片语听到了他对中医事业酷爱之声,对中医后继乏人的忧虑之情,还看到他以前写的一篇短文,这是这位老中医的内心独白:
  我是一个从旧社会过来的老中医,只有辛勤工作才能表达我对毛主席、周总理的热爱,对林彪、“四人帮”的仇恨。我绝不能眼看中医后继乏人混吃等死,不能对祖国医学的宝贵遗产无动于衷,只要我一息尚存,就要为之奋斗,尽我微薄之力。
  气候总有晴朗的一天,总算盼到了华主席、党中央一举粉碎“四人帮”!我高兴得老泪纵横,我们的党有希望了,国家有救了,我们中医事业也有救了!我相信将来中医事业,一定能象其它事业一样蓬勃发展。我知道,也许我完不成自己的工作就将离开人世,可我仍将努力。万物新陈代谢,人生总有去留,但知识不能带走,要留在人间,奉献人民。
  ……
  生命的火花息灭了,但精神的火花还在闪烁!人们将不会忘记这位可敬的老中医。

知识出处

抚顺日报

《抚顺日报》

《抚顺日报》是中共抚顺市委机关报,是一张集思想性、时效性、可读性为一体的综合性报纸,从创刊以来,《抚顺日报》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作为抚顺最具影响力的主流媒体,始终在与时代共同呼吸、共同成长。昨天的新闻,今天的历史。每一篇曾经的新闻,都生动真实地见证着时代前进的脚步,都在深情地唱和着时代进步的主题。特别是近几年来,抚报人负重前行,锐意进取,创造性地完成了党和政府交给我们的舆论引导重任,经营出“收入低、士气高;矛盾多,团结好”的发展环境,笔耕出具有时代特征的关键词:责任、贴近、真实、领先、主流。

阅读

相关人物

王涤非
责任者
王国珍
相关人物
陈修园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抚顺市中医院
相关机构
辽宁大学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北京市
相关地名
抚顺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