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就应该是火红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顺日报》 报纸
唯一号: 060420020230004333
颗粒名称: “生活,就应该是火红的”
其他题名: ——记优秀共产党员张志新的成长过程及革命品质
分类号: H09
摘要: 文章描述了张志新的革命奋斗经历,展现出她对党的忠诚和坚定的革命信念,充分体现了她为真理不惜牺牲的革命精神。
关键词: 张志新 革命奋斗 真理信念

内容

张志新的心是火热的,爱好也是多方面的。她会演奏,能舞蹈,爱好文艺,手工也巧。有一次,张志新一边给即将结婚的同学盘辫子,一边建议应该做条红色的裙子。那人问:“这是为什么?”她说:“生活就应该是火红的!”张志新确实是一个热爱生活,懂得生活美的人。她更懂得,应该怎样生活才是有意义的。她把自己的爱好,自觉地服从党的需要;她把对党的热爱,都倾注到做好工作上。
  一一九五〇年七月十日,她在一位同学的纪念册上,用钢笔画了两匹奔驰的骏马,同时题写了与之共勉的这样一段话:发扬你负责的精神,在革命的新时代中加紧锻炼自己。
  在生活的过程中要苦思苦想,不要去找维护的力量。望记住这句话:“如果你在生活中感到无聊,那便是因为你没献出生命的力量,没有用血肉来拥抱这个世界,你还存在着一个‘自由王国’”。
  不要常把自己看着(作)一粒珍珠,因为那会使自己感到了怕被别人埋没的痛苦的。
  这与其说是题词,莫如说是张志新的决心书。她把改造世界观,同她所热爱的党,要为之献身的共产主义,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她决心把自己改造成适合革命事业和党需要的人。
  就在写这个题词的半年之后,张志新光荣地加入了青年团。在争取入团的日子里,她对自己作了初步剖析。她认为,由于自己有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的优越感,由于在学校中常作班干部,就“渐渐培养起了个人英雄主义的思想意识”及“过高的自尊心,不爱轻易信服于人,在这同时,也形成了我对工作等较高的责任感及努力精神,不愿作坏,损伤自己的面子。”因此,她在一九五一年一月十日填写的入团志愿书中表示了这样的决心:“我认识了人民革命事业的伟大胜利是在共产党领导下完成的,我愿永远跟着共产党走朝向真理的目标”,“将旧社会环境给我的一切缺点,小资产阶级意识,改造好,开始我的政治生命,改造成有用人才,好好为人民服务,更要为人类幸福和平的斗争献出一切。”一九五〇年九月,张志新被保送到河北师范学院教育系学习。当时,美帝发动了侵朝战争,严重威胁祖国的安全。张志新一方面积极参加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亍头宣传;一方面在认真地想自己该怎么办。想来想去,她下定了决心:“参加志愿军,我要保卫这千百万烈士用头颅鲜血换来的江山。”恰在这时,政府号召青年学生参加军事干部学校。张志新第一批报了名,一天,张志新身着蓝长衫,胸佩大红花,光荣地出席了河北师范学院举行的欢送大会。她在即席发言中说:“我要学英雄,做英雄。虽然不一定能达到,但能发挥一个小灯泡的光和热也好。我相信,在党的培养下,小灯泡也可以变成大灯泡,发出更多的光和热,贡献给人民。”阵阵掌声,不时打断她的发言。
  十天之后,张志新和其他被军干校录取的同学一起,被送到中国人民大学俄语系学习。这里的革命气氛很浓,她仿佛进入了一个新天地。刚刚二十岁的张志新,决心在这个“革命大熔炉”里加紧锻炼,加速进步。一九五一年党的生日那天,她鼓起勇气,写了第一封入党申请书。
  通过系统地学习马列主义基础、中国革命史、政治经济学、哲学这几门理论课(其中一部分是张志新参加工作后在马列主义夜大学里学的),她对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党的了解和认识,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张志新曾写下这样的学习心得:“在学习中国革命史的过程中,对党有了进一步认识,没有共产党就不会有今天的胜利……在斗争中,多少优秀的共产党员,奋不顾身的为人民解放事业献出了头颅,他们表现了优秀的革命品质,宁死不屈……。伟大‘二·七’运动领袖林祥谦,他至死不屈,‘头可断,工不可复’,李大钊……多少的伟大英雄,是永远地树立在我的心中了。”认识提高了,要求入党的心情就更加迫切。她积极参加镇反、三反、整党整风等一系列政治运动,并针对自己暴露出来的弱点,努力改造自己。
  一九五二年夏天,张志新以党的培养对象的身份,参加了整党运动。在运动中,她系统地学习了党的性质、党员标准及有关文件,亲耳听到领导同志带头检查私心杂念,相互开展批评和帮助,以及他们如何分辨是非,如何爱憎。这一切,使她深深感觉到;“党对党员的要求是高的。为了保持党的纯洁性和光荣称号,是不允许不合条件的人,不知改正错误的人,留在党内污染党的光荣称号的。”她自觉地“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把思想来了一个解剖性的检查”,“认为争取早日加入党是对的。更重要的是以实际行动争取,要思想上入党……使自己达到党员标准倒是首要的问题。”不久,张志新就被党组织抽调出来,走上了工作岗位。经过三年多工作实践的锻炼和考验,张志新已达到了党员标准。一九五五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张志新同志所在党支部的十二名正式党员,一致同意吸收她入党。那时,她才二十五岁。这一天,她端端正正地在入党志愿书上写下了这样的誓言:“紧密联系群众,作一个勤恳忠诚的优秀干部,在党的领导下,勇敢地进行革命斗争,在任何环境下都将坚持革命斗争,接受一切考验和任务。永不动摇,永不叛党,为共产主义事业贡献出自己的一切。
  二一九五七年冬,张志新结束了在大学工作的五年战斗生活,随同爱人调往沈阳工作。二十七岁的张志新,怀抱着吃奶孩子,背着个小提琴,急匆匆地走出沈阳站。前往迎接的同志把她送到住处后,让她处理一下家务,休息几天再上班。没想到,第二天张志新就去报到。当有关领导同志问她想做什么工作,喜欢何种专业,有什么要求的时候,张志新爽快地说:“党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对我来说,哪个专业都得从头学起,我听从组织上的分配!”就这样,她被分配到沈阳市委宣传部理论学习室党史组,一九五八年底又并入沈阳市委党校,被分配到哲学教研室作理论教员。在这段时间里,她又一次研究了党史,读了许多经典著作,加深了对毛泽东同志和其他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热爱和崇敬。她决心更积极地为党工作。
  一九六〇年六月,张志新被调到省委文化部及后来的省委宣传部的文艺处工作。她分工负责处内日常事务,兼管美术方面的工作,处里的文件、档案、图书、资料,统由她管理;来往客人,常由她接待;领导上要办的一些具体工作,多由她来办。开会时的记录、会务工作,也常常是她的事。工作多而乱,可是张志新却任劳任怨,工作得有条不紊,干净利索。
  张志新很注意看书学习。夜深了,她的卧室还常常亮着灯。《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论文艺》等经典著作,她读过;莎士比亚、巴尔扎克、拜伦等人的名著,她也看过。这不仅可以提高业务水平,而且使她加深了对资本主义社会本质的认识,增加了对伪君子、野心家的仇恨,增加了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热爱,激发出积极工作的热情。
  三熟悉张志新的同志都有这样的印象:她有风度,讲艺术,但衣着并不华丽,也没几件衣服;表面看她长得秀气,娇气,实际上她很泼辣,能吃苦。她的兴趣、爱好是多方面的,但她不出风头,最守纪律。她为别人想的多,做的多,是个无私的人。
  在人民大学念书的时候,张志新生活俭朴,能够克服困难。结婚以后,张志新仍然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乐于过着朴素的生活,方志敏的《清贫》,对她有很大影响。张志新认为,对生活享受孜孜以求的人,是不会有多少革命精神的。因此,结婚十多年来,她的家里没有什么摆设。就是一个书柜,一张八仙桌,两个装书的木箱子,一个旅行手提包,还是父亲用过的。家里唯一不断增多的就是书。在这方面她是舍得花钱的。至于她自己,只有几件上班穿的衣服。一条米黄色的衬裤,不知穿了多少年,补了又补,最后只有两条裤腿才能见到本色。在劳动上,张志新很自觉。别看她是城里生城里长的,干起活来很泼辣。在五七干校期间,她看到社员起厕所,操起家什就去帮忙。社员不让干,怕弄脏她的衣服。她一边掏大粪一边说:“干庄稼活,哪能怕脏怕累。”在修坝劳动中,她扎个蓝围裙,戴副套袖,干得很欢。
  张志新经常利用空闲时间,给社员挑水,扫院子,干零活,有时是忍着肝痛坚持干的。她还自备了一套理发工具,挨家串户地给孩子理发。有一次,一位大嫂得了重病,丈夫没在家,五个孩子都不大。张志新劳动回来,连晚饭都没顾得吃就跑到她家去,亲手把大嫂的脏裤子换下来,洗净,烘干,又给大嫂做了一碗热乎乎的鸡蛋面,然后又给孩子做饭,一直忙到大半夜。此后,她天天去看望,给孩子洗头,抓虱子,什么活部干。
  四张志新虚心好学,勤于思考,对党和国家大事特别关心。我党前些年某些方面出现的错误倾向,她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早有察觉,认识逐步加深,终于导致她挺身而出,为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斗争。
  一九五八年冬,张志新参加了铁岭县的三级干部会议。由于陈伯达、张春桥“左”倾思潮的影响,会议提出了一些“左”的口号和措施。张志新当时就对一位同志说:“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共产主义?这些问题好象是没有弄清楚,要求三、五年过渡到共产主义,行吗?提出这个不要钱,那个不要钱,不是实事求是的,实际上实现不了。”回到沈阳以后,张志新就带着刮共产风的问题看了许多书,如《共产党宣言》、《哥达纲领批判》、《国家与革命》,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等。从而进一步提高了认识。
  一九五九年末,正当张志新在家养病的时候,反右倾开始了。听说这是一场保卫毛主席的斗争,她带病上班参加运动。听过传达文件后,她向党小组长说:“彭德怀同志怎么能反对毛主席?这不太好理解。”当时,市委党校八百学员中就有二百名被定为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对此她也表示不好理解。
  一九六〇年初,张志新和其他几位同志一起,针对当时党内生活中乱打棍子等问题,写了一篇《试论整风运动的意义和方针——纪念毛主席的〈整顿党的作风〉伟大著作发表十八周年》的文章,发表在《沈阳日报》上。文章在全面阐明毛主席关于党内整风的意义、方针的同时,着重指出:“对待犯错误的同志思想批判从严,绝对不是采取简单粗暴的办法,也不能偏重于组织处理,必须贯彻‘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则。”一九六四年沈阳鲁迅美术学院“四清”揭盖子时,搞出了一个“强力反革命小集团”和一个称作裴多菲式的“青年俱乐部”的其中一个重要成员是个三十来岁的青年教师,他感到冤枉,多次找有关同志说明事实真相,可就是没人相信。有一天,他找到了省委宣传部派往鲁美工作的张志新同志。那人一边哭,一边说,张志新认真听,认真记。经过详细交谈,张志新认识到这不过是个搞创作的组织,于是就劝这位教师,要相信党的政策,鼓励他要好好干,为党多做贡献。使这位教师顿生敬意,感激万分。后来,上级领导同志经过调查,宣布上述两个组织不是反党集团。其间,张志新经常到那位教师的宿舍,象个大姐似的热情地帮助他,鼓励他,亲切地把党的温暖送到群众的心坎里。
  五文化大革命开始的时候,张志新已经三十六岁了。她对林彪、江青炮制的《纪要》,把三十年代的文艺打成黑线,很有看法。一天,张志新找到一本《中国电影史》,其中有王老五和由兰萍扮演他老婆的照片。有的同志问兰萍是谁,张志新很蔑视地说:“就是江青呗!”别人没吱声,她又自言自语地说:“搞三十年代文艺的人部是黑的,唯独她不黑。她不是也演过三十年代的戏吗?”张志新在积极参加运动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疑问,觉得“摸不着头脑,感到这次路线斗争和党内历史上的历次路线斗争大不一样,问题不清楚。到底是场什么性质的斗争?”无休止地炮轰、揪斗、夺权,死了那么多人,涉及面那么广,难道他们都反对毛主席,反对共产党?张志新带着问题,一遍又一遍地翻阅马列和毛主席著作,她决心用革命导师观察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观察、认识现实问题,“遵照导师们的教导奋勇向前。”随着时间的推移,她敏锐地认识到,当前的情况已不是一般的错误倾向,而是出了乱党乱国的野心家。张志新曾忿忿地向有关同志说:“为什么毛主席身边老同志都不行了?为什么老帅都打倒了?”“难道可以叫一些野心家乱闹吗?”她尖锐地指出,林彪有野心,江青在搞“名堂”。
  张志新的可贵之处,正在于此。她不仅看出了问题,而且能豁出个人的一切,为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战斗。她勇敢地揭露林彪、“四人帮”的罪行。她把真理看得高于一切,宁可舍弃儿女、家庭,决不放弃真理。
  一九六九年九月二十四日,林彪、“四人帮”及其在辽宁的死党一伙,恶狠狠地给张志新戴上了手铐。这位年仅三十九岁的女共产党员,从此开始了近六年的狱中生活。在这二千一百个日日夜夜里,她坚信真理在自己一边,总是昂着高贵的头。她不怕坐牢,不怕杀头,不怕离婚,以各种方式,同人民的敌人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她忿怒抗议惨无人道的法西斯暴行,她奋笔疾书“一个共产党员的宣言”,她怒斥“审判者”,她高歌《迎新》曲。陪斩,无所惧;处死,视如归。最后一句话,仍然是:“我的立场观点不变!”惧怕真理的“四人帮”及其在辽宁的死党一伙,虽然惨绝人寰地杀害了张志新同志,但是,我们为真理而斗争的勇士,仍然昂着那高贵的头,屹立在我们的面前。
  张志新同志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她虽死犹生,是一朵永不凋谢的红花……马克思在《自白》中说:“您所喜欢的颜色:……红色。”张志新和一切真正的革命者一样,她也是喜欢红色的。她爱红色的团旗,红色的国旗,更爱红色的党旗。她用一颗红心,一腔热血,为红色的团旗、红色的国旗、红色的党旗增添了颜色。
  是的,生活就应该是火红的。每个共产党员和革命者,都要以张志新为榜样,高举真理的火炬,每时每刻过着火红的生活,把火红的青年、火红的壮年、火红的晚年,贡献给四个现代化的火红的事业,创造火红的未来。(据《共产党员》杂志)真理之剑

知识出处

抚顺日报

《抚顺日报》

《抚顺日报》是中共抚顺市委机关报,是一张集思想性、时效性、可读性为一体的综合性报纸,从创刊以来,《抚顺日报》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作为抚顺最具影响力的主流媒体,始终在与时代共同呼吸、共同成长。昨天的新闻,今天的历史。每一篇曾经的新闻,都生动真实地见证着时代前进的脚步,都在深情地唱和着时代进步的主题。特别是近几年来,抚报人负重前行,锐意进取,创造性地完成了党和政府交给我们的舆论引导重任,经营出“收入低、士气高;矛盾多,团结好”的发展环境,笔耕出具有时代特征的关键词:责任、贴近、真实、领先、主流。

阅读

相关人物

张志新
相关人物
林祥谦
相关人物
李大钊
相关人物
毛泽东
相关人物
马克思
相关人物
恩格斯
相关人物
莎士比亚
相关人物
巴尔扎克
相关人物
拜伦
相关人物
方志敏
相关人物
陈伯达
相关人物
张春桥
相关人物
斯大林
相关人物
彭德怀
相关人物
裴多菲
相关人物
林彪
相关人物
江青
相关人物
兰萍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