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杂木古尸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顺日报》 报纸
唯一号: 060420020230003590
颗粒名称: 南杂木古尸
分类号: K878.8
摘要: 本文记述了在抚顺市南杂木桥洞子附近发现了一具名为“王翰林坟”中的古尸,即王朝干。他身穿多层官服,尸身历经一百四十多年仍未腐烂,成为了一个谜团。经过沈阳医学院等单位的解剖,发现尸体已被药化,成为了一具人工保护性尸体。经考证,王朝干是清朝道光年间济南府的知府,其尸体防腐方法主要是靠中草药。这一发现不仅证明了中草药在防腐方面的悠久历史,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研究材料。
关键词: 抚顺市 文化遗址 墓葬发掘

内容

过南杂木桥洞子往南走不远,在道西漫坡上,有坐当地人称为“王翰林坟”的无主坟。
  一九七五年四月二十三日下午,房身生产队的社员在平整土地时,扒开其中最大的一坐土坟,发现黑漆的棺木尚未腐烂,便想把它抬出来,移葬在别的地方。没想到,怎么使劲也抬不动。正憋劲地抬着,突然,“嘎巴”一声,把棺材盖和棺材邦子掰开,哗地冲出一股黑水,呛人的辣味扑鼻而来。于是,不得不撬开棺材盖,掀开阴阳板和黄盖布,发现里边还躺着一个小老头,尸首没有腐烂。只见这具死尸头戴暗兰顶子官帽,身穿丁金蟒袍、补褂,脚穿黑缎官靴,留着八字胡,皮肤的颜色和刚从水里捞上来的死尸差不多。
  这件怪事很快就由南杂木公社和新宾县文化局报告到市文化局、市博物馆和辽宁省博物馆,立刻引起有关部门和领导的重视,第二天天不亮就都赶到现场。
  二十五日,沈阳铁路局党委派出专车将棺尸运到抚顺,送到矿务局医院。二十六日给这具死尸做了全身的Ⅹ光透视,没见异常。后来又给这具古尸拍了电影。当将古尸衣服脱掉检查时,发现尸体皮肤柔软。在其尸体各部取样化验,均未发现细菌。
  古尸最外边穿的是绣有云雁图案的补褂子;第二层穿的是赶龙珠绛色龙袍;第三层是八宝团花缎袍;第四层是福寿团花缎袍;第五层是缠枝牡丹缎袍;第六层是贴身黄软绸衫。奇怪的是上身给他穿了这么多层,下身却只给他穿了一条薄薄的黄绫裤子。这些丝织品同样没有腐烂,撕裂开来,那哗哗地声音跟撕扯新缎子一样,而且见了空气也不怕风化,现在经过整理,保存在市博物馆。
  四月二十八日,由沈阳医学院、沈阳药学院、矿务局医院和市第四医院等有关单位,派出专门搞病理学人员,对尸体进行了认真地解剖。尸体长一点五五米,体重三十一市斤。体形完好,四肢柔软,可曲可伸,就连膝盖骨都可以自由活动。肌体象被腌过的咸腊肉。腑脏部分跟活人一样,连本应最容易烂掉的脑子都没有烂,只是呈现豆渣状。原来非常害怕尸体接触空气时间长了会腐烂,所以急忙解剖。后来证明,整个尸体已经药化,象具木乃伊,是具人工保护性尸体,根本不用再做什么防腐措施,永远也不会腐烂了。
  于是提出了两个问题:这个人是谁?为什么不腐烂?在社员群众和山东省博物馆的邦助下,经过考证,很快就弄清楚了,死者名叫王朝干,是“从四品”的朝议大夫,在清道光七年和十三年,曾经两次任济南府的知府,死的时候是六十三岁,距离现在至少有一百四十多年了。
  至于为什么还没有腐烂,直到现在还是个谜。
  马王堆的古尸所以没腐烂,主要是靠深葬密封,而这具古尸却是浅葬。它和普通坟一样,棺底距地表只有九十八公分,用黄土培实。不仅没有密封,而且棺材盖裂了挺大个缝子,灌进去了雨水,经过一百四十多年的冬冻、春化、夏晒,却仍然一直不腐烂。究竟用什么方法达到这样好的防腐效果呢?原来靠的是中草药。整个棺材底上,铺满七厘米厚的中草药。在死尸的心口窝和头枕物里,还有黄色浆胡状的中草药。嗅它的味道,知道里边可能有薄荷、细辛等中草药。但到底是些什么,多大比重?怎样泡制和使用的?最后我们跑到北京有关部门,也都表示暂时还搞不清楚。只好把那些极为珍贵的药物原样封存起来,留给后人去研究。
  西药用弗尔马林防腐,只有一百年的历史,而南杂木古尸用中草药防腐成功,有力地证明了我们祖国用中草药防腐的历史,至少要早于西药半个世纪。

知识出处

抚顺日报

《抚顺日报》

《抚顺日报》是中共抚顺市委机关报,是一张集思想性、时效性、可读性为一体的综合性报纸,从创刊以来,《抚顺日报》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作为抚顺最具影响力的主流媒体,始终在与时代共同呼吸、共同成长。昨天的新闻,今天的历史。每一篇曾经的新闻,都生动真实地见证着时代前进的脚步,都在深情地唱和着时代进步的主题。特别是近几年来,抚报人负重前行,锐意进取,创造性地完成了党和政府交给我们的舆论引导重任,经营出“收入低、士气高;矛盾多,团结好”的发展环境,笔耕出具有时代特征的关键词:责任、贴近、真实、领先、主流。

阅读

相关人物

金洪汉
责任者
王翰林
相关人物
马王堆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