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锅春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顺日报》 报纸
唯一号: 060420020230003456
颗粒名称: 烧锅春秋
分类号: F427.31
摘要: 本文回顾了抚顺市酿造厂的历史沿革。最初,由韩、宋、张等资本家开设的几家酒厂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开始运营,但条件简陋,劳动强度大,且资本家对工人待遇苛刻。日本侵略和国民党统治时期,酒厂经历了更名和艰难运营。一九四八年抚顺解放后,酒厂被人民政府接管并重组为抚顺市酿造厂,此后经历了一系列工艺和设备升级,职工数量增加,生产效率和质量大幅提高。现如今,酒厂已经实现机械化生产,产量和品质均有显著提升,并且正致力于发展啤酒生产。随着粉碎“四人帮”后的改革开放,酒厂职工士气高昂,决心为满足人民生活需求和四化建设贡献力量。
关键词: 抚顺市 酿造厂 历史沿革

内容

烧锅,就是造酒厂。酒,逢年过节、迎宾待友皆用之,能使人兴奋,少饮之又能舒筋活血。若知抚顺市酿造厂的沿革,有诗为证:
  二十年血淌泪洒,
  三十载人笑春催。
  烧锅风云君知否?煤都曲酒醉心扉。
  话说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抚顺有韩、宋、张姓等几个资本家,开设德裕厚、厚记栈、曾玉泉、同福厚、龙泉海五家烧锅(酒厂),共招酒工(时称“糟腿子”)二百名,年产散白酒七百吨左右。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后,龙泉海烧锅(即今日市酿造厂厂址)被改名为造酒会社,后又改名为抚顺第三酿造厂(当时一酿在四方台,二酿在现在橡胶厂厂址)。一九四五年光复后,国民党仍袭用造酒会社旧名。五家烧锅均设备简陋,除几口大锅以外,所谓生产工具只有木锹,全靠手工操作。酒工们穿裤叉、光脚丫干活,腰系资本家发给工人的唯一的“劳动保护”——围裙,光臀挖窖。其劳动强度之大,棒小伙子也难支撑。因此,各厂均无女工。工人们说:“日流半桶汗,换斤玉米面。”资本家为了赚钱,在春、秋旺季招收工人,夏、冬淡季随即解雇。工人失业后,大都靠拣煤渣度日。由于工艺落后,当时高粱糠的出酒率每斤不到二两。
  阳雀飞来百花开,解放军一到幸福来。
  
  一九四八年十一月,抚顺解放,几家酒厂相继被人民政府接管。次年四月,龙泉海烧锅更名为抚顺市第一酿造厂。当时仅有工人五、六十名。一九五二年春,五个酒厂以第一酿造厂为基础,正式合并为抚顺市酿造厂,共分五个车间,近二百名职工。年产散白酒七、八百吨。现有职工五百六十八名,女职工占半数以上。
  随着酒工地位的改变,职工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制酒工艺迅速跟着改变。一九五二年,改“老六劲”为“新六劲”,高粱糠出酒率达到每斤2·3——2·4两;一九五五年向烟台学习,开始使用酵母,出酒率达2·5——2·6两;现达2·7——2·8两。出酒率周期也由过去的九天,变为三天。
  工厂设备也随之大为改观。这个厂从一九五九年起搞半机械化,逐步过渡到机械化。现固体酒有机械化厂房一个,其中有胡化塔、晾渣机、扬拌机、抓斗等;液体酒车间一个,机械有糖化锅、蒸煮锅和十六个大型发酵罐,并有年产三千吨的酒塔和酒精塔,同时还搞了连续管路蒸胡设备。过去全厂无一台电动机,今有一百六十台。白酒生产的历史最高水平达二千一百吨,今年可达二千三百吨。质量也有很大提高。品种有高粱酒、玉米酒,还有省内驰名的抚顺大曲酒。
  这个厂从一九七〇年起筹建啤酒车间,设计能力年产五千吨,规模相当于中型啤酒厂,年产量可达三千五百吨。
  粉碎林彪、“四人邦”以来,煤都酒工更是壮志凌云,精神焕发,决心跟着华主席,阔步新长征,为满足人民生活需要,加速四化建设而多出酒,出好酒。正是:新旧时代天两重,沧海桑田变无穷。
  深知社会主义好,人换面貌厂换容。

知识出处

抚顺日报

《抚顺日报》

《抚顺日报》是中共抚顺市委机关报,是一张集思想性、时效性、可读性为一体的综合性报纸,从创刊以来,《抚顺日报》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作为抚顺最具影响力的主流媒体,始终在与时代共同呼吸、共同成长。昨天的新闻,今天的历史。每一篇曾经的新闻,都生动真实地见证着时代前进的脚步,都在深情地唱和着时代进步的主题。特别是近几年来,抚报人负重前行,锐意进取,创造性地完成了党和政府交给我们的舆论引导重任,经营出“收入低、士气高;矛盾多,团结好”的发展环境,笔耕出具有时代特征的关键词:责任、贴近、真实、领先、主流。

阅读

相关人物

正宾
责任者
伟荣
责任者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抚顺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