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菟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顺日报》 报纸
唯一号: 060420020230001855
颗粒名称: 玄菟郡
分类号: I269.7
摘要: 本文记述了在友谊宾馆山上发现汉代遗物和陶器残片,证明该地是汉代玄菟郡城遗址。该城最初由公孙度建筑,后成为玄菟郡治。玄菟郡城因高句丽势力扩张而两次西迁,最终迁至友谊宾馆山上。在城内出土了汉代瓦当、陶器、铁器、铜器等文物,反映了当时的繁华。此外,抚顺还发现了大批汉墓和随葬品。文章最后探讨了古代人选择山上建城的原因,并指出这是人类历史的进步,与现代化一样都是历史的必然。
关键词: 当代 杂著 文学

内容

在友谊宾馆的山上,你如果细心寻找,现在还可以发现有灰色的陶器残片,那就是二千年前的汉代遗物。
  早在日伪统治抚顺时期,就在这里大量地发现过汉代的遗物。刻有“千秋万岁”字样的瓦当(即滴水檐瓦)和中原出土的汉代“千秋万岁”瓦当一模一样,而且遗物的堆积量还是很大的。多少年来,几乎都是俯拾即是。这些情况都证明着,这里便是史书上所记载的汉代玄菟郡城的故址。
  这坐古城,最初是战国时期公孙度占据辽东时期建筑的,做为玄菟郡的郡治。
  在汉、魏时期,抚顺这个地方,最初是分别属于辽东郡的高显县(传说遗址在新宾县的老城)和玄菟郡的高句丽县。后来,把高显县也划归玄菟郡管辖.这样,整个抚顺便都属于玄菟郡了。
  西汉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玄菟郡的郡治设在沃沮城(遗址在什么地方,目前尚未找到)。后来,因为高句丽的势力越来越大,不断往西边扩张,逼迫得玄菟郡的郡治,也不得不两次往西边搬迁。
  据《三国志·魏志》卷三十中的《东夷传》里记载,第一次是“徙郡句丽西北”,就是现在新宾县的老城和红升公社的白旗一带。近年来,在那里倒是发现了古城遗址,出现了很多汉代瓦当残片等,还发现了基石、水道等。但是不是玄菟郡的郡治,尚待进一步的证明。第二次往西搬迁的郡治,就是友谊宾馆的山上了。
  在玄菟郡城里,原来有用砖瓦建筑的房屋.在这里出土的汉魏时期的文物,有大、小灰陶缶,陶器片等;有铁刀、铁斧、铁铲等;有铜镞、铜藕心钱等。通过这些出土文物,我们可以想见到,当时这个地方该是多么繁华!
  解放以来,在我市还发现了大批的汉墓。象抚顺县的刘尔屯汉墓群,差不多每年都有汉代的陶器出土。这些陶器都是随葬的冥器,是模仿当时的生活用具做成的。近年来在这里发现的西汉墓中,便发现了许多实用的器物,陶器有陶壶、陶鼎、陶罐;铜器有铜奁、偏壶、博山炉铜洗、铜镜及提梁壶等。通过这些出土文物,我们就能直接看到当时的生产和生活情况是个什么样子。
  站在汉代的玄菟郡城遗址上,向北隔河遥望高尔山上高句丽的新城,我曾想到过一个问题:为什么古代人放着肥沃而交通便利的平原不住,偏偏都把城池修在山上呢?单只我们抚顺就有很多坐山城。象铁背山上的界藩城,萨尔浒山上的萨尔浒山城等。在辽宁省,比较大的山城竟有十一个之多。
  我想,这或许是说明当时的人类还没有摆脱原始人在山上的生活习性和环境的约束吧?!
  原始人习惯于山林生活。古代平原水多,常常泛滥成灾,使人们长期摆脱不了对平原的恐怖感,而居高临下,易于守卫。从抚顺地区来说,是自从唐朝攻克新城以后,才开始开发平原。
  从原始人在大四平公社东升洞穴遗址的穴居,经高句丽的山城,到移居平原的抚顺城,表明了人类从山上走到平原的历史的进步。这和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一样,都是历史的必然,绝不是哪几个人倒转得了的。林彪、“四人邦”妄图让我们再回到刀耕火种的时代,结果自然是理所当然地被历史淘汰掉。

知识出处

抚顺日报

《抚顺日报》

《抚顺日报》是中共抚顺市委机关报,是一张集思想性、时效性、可读性为一体的综合性报纸,从创刊以来,《抚顺日报》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作为抚顺最具影响力的主流媒体,始终在与时代共同呼吸、共同成长。昨天的新闻,今天的历史。每一篇曾经的新闻,都生动真实地见证着时代前进的脚步,都在深情地唱和着时代进步的主题。特别是近几年来,抚报人负重前行,锐意进取,创造性地完成了党和政府交给我们的舆论引导重任,经营出“收入低、士气高;矛盾多,团结好”的发展环境,笔耕出具有时代特征的关键词:责任、贴近、真实、领先、主流。

阅读

相关人物

金洪汉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