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长城和柳条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顺日报》 报纸
唯一号: 060420020230001701
颗粒名称: 燕长城和柳条边
分类号: K878.9
摘要: 本文讲述了抚顺县抚南公社发现的战国时期燕国铸造的铜币——明刀,并以此为线索,介绍了抚顺地区在历史上的归属和变迁。文章还详细描述了明朝在抚顺修建的辽东边墙和清朝在辽河流域修建的柳条边,并解释了柳条边修建的目的及其并非国界的本质。最后,文章提到了与苏联修正主义集团就柳条边是否为“国界”的尖锐斗争,揭露了苏联的侵略野心和称霸本性。
关键词: 抚顺县 抚南公社 明刀

内容

六十年代的一个春天,抚顺县抚南公社一位社员正在趟地,突然,铧子尖碰碎一个泥罐子,跟着就从垄沟里翻出一大堆长着绿锈的小刀,挺薄,不到一拃长,中间有个慢弯,一共有三十来斤。这就是远在公元三百多年前战国时期燕国铸造的铜币——明刀(货币)。在抚顺已经多次发现过,比如新抚钢厂建厂时,就出土过“明刀”。
  这批明刀的出土,证明了抚顺确实象史书所记载的那样,是属于燕国辽东郡的东北境。在秦始皇修万里长城之前,早在燕国时就修过长城。这个燕长城是经过抚顺拐个弯之后,伸向东南的。现在考古部门正在积极地考察着这条燕长城。到了明代,修了一条长达一千七百六十多里的边墙,历史上称作“辽东边墙”。这条辽东边墙,西接长城。从现在绥中县的铁场堡做为起点,一路向东北延伸,拐了好几个弯,最后到达丹东市东鸭绿江上的九连城为终点。纡回曲折,大略象一个“凹”字形。在这条边墙上,有九万五千名官军日夜巡守。
  辽东边墙是分三个阶段修起来的。从开原经过抚顺到鸭绿江这一段,据《明宪宗实录》记载,是在明成化十五年(公元1479年)修成的。当时的辽阳付总兵韩斌就管过这件事。在他的传记里就记载着:“建东州(抚顺南)、马根单(即马郡单,现称马郡,在抚顺县救兵公社)、清河、碱厂……十堡据守,相属千里。”(《全辽志·韩斌传》)
  清朝政府在辽河流域修建过“柳条边”。因为“皆插柳为边,高者三、四尺,低者一、二尺,若中土之竹篱,而掘壕于其外,人呼之为柳条边,又曰条子边。”(《柳边纪略》卷一)
  清朝的柳条边,分西、东、南三段。其中的南段,从开原的威远堡起,往东南经过清原的英额门,新宾的旺清门,再过碱厂……直到窟窿山海边为止。
  柳条边比明朝的辽东边墙要长得多,共达二千六百四十多里,并且把守的也很严。象英额门和旺清门这样的边门,都驻有章京(官职)一员,笔帖式一员,披甲十员。日夜有“戍兵巡逻,非将军令不得去。”(《辽左见闻录》)
  为什么要修建柳条边呢?顺治进关建立清王朝后,便把边内地区看做是“祖宗肇迹兴王之所”的“龙兴重地”,(《盛京通志》卷八——九)弄这么一条“柳条边”圈起来,严禁异族(尤其是汉族)进去,破坏他们的发祥地,采挖其人参等,以保持他们的特殊地位,使他们的王朝得到巩固。
  另据《奉天通志》记载:“清起东北、蒙古内附,修边示限,使畜牧游猎之民,知所止境,设门置守,以资镇慑。”(卷七——八)可见,柳条边不过是一种行政区的分界线,根本谈不上是什么“国界”。然而,围绕这个问题,我们同苏修叛徒集团展开了一场尖锐的斗争。苏修社会帝国主义竟把与国界毫不相干的柳条边,说成是清政府在中国东北的“国界”,胡说什么“满洲的臣民如果越过‘柳条边’的界限之外,就被认为是出国了”。这恰恰暴露了其侵略野心和称霸的本性。

知识出处

抚顺日报

《抚顺日报》

《抚顺日报》是中共抚顺市委机关报,是一张集思想性、时效性、可读性为一体的综合性报纸,从创刊以来,《抚顺日报》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作为抚顺最具影响力的主流媒体,始终在与时代共同呼吸、共同成长。昨天的新闻,今天的历史。每一篇曾经的新闻,都生动真实地见证着时代前进的脚步,都在深情地唱和着时代进步的主题。特别是近几年来,抚报人负重前行,锐意进取,创造性地完成了党和政府交给我们的舆论引导重任,经营出“收入低、士气高;矛盾多,团结好”的发展环境,笔耕出具有时代特征的关键词:责任、贴近、真实、领先、主流。

阅读

相关人物

金洪汉
责任者

相关机构

抚顺县抚南公社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抚顺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