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干革命工作的,是永远不会老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顺日报》 报纸
唯一号: 060420020230001236
颗粒名称: “我们干革命工作的,是永远不会老的!”
其他题名: ——记周总理对女高音歌唱家张权的亲切关怀
分类号: K825
摘要: 本文记述了张权经历磨难后重返舞台,受周总理鼓励与支持,为音乐事业贡献,克服文革困难。
关键词: 张权 音乐事业 革命工作

内容

抒情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张权经历了二十多年曲折的生活道路,在她只差几个月就整整六十岁的时候,回到了北京,重返午台。
  二十七年前,张权在美国纽约州伊斯曼音乐研究院完成了五年的进修课程,获得音乐文学硕士学位和音乐会独唱家、歌剧艺术家证书。许多同学、朋友劝她留在美国工作,加入美国国笈,但是,张权毫不犹予地说:“我衷心感谢美国的老师们和朋友们的邦助。现在我已完成了我的学业。我愿回到祖国去,为我的同胞歌唱,把我的音乐知识贡献给祖国的音乐事业。”她克服种种困难,于一九五一年十月回到了她日夜思念的祖国。
  当张权回国后第一次演出时,周总理亲自去剧场听她歌唱,表扬她的爱国主义精神,赞扬她的艺术成就,鼓励她永远为祖国歌唱,终身为人民服务。
  当时,张权才三十二岁,正处于艺术生命的黄金时期。周总理的鼓励和期望,使她看到在自己面前有许许多多工作要做。她满腔热情地开始了演唱活动。她主演了著名歌剧《茶花女》。她决心把自己掌握的歌唱技巧和音乐知识无保留地传授给青年演员。
  但是,就在这个时候,她遭到一个她无从想象的沉重打击。
  一九五七年,由于《文艺报》上发表了一篇由该报记者执笔、张权署名的题为《关于我》的文章,对当时她所在的工作单位的领导工作中不按艺术规律办事的缺点,善意地提出了一些批评意见;还由于她据实谈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她受到了批判,被指责为“破坏党的方针、政策”,“把党领导的歌剧院描成漆黑一团,向党展开了全面的进攻和诬蔑”。张权无辜地被戴上了“右派”帽子。从此,这位名盛一时的歌唱家,被赶下了首都午台,调离了北京,成为政治上受岐视的人。
  张权把整个身心扑在艺术上。调离北京,她并不在意,因为她对祖国的感情是如此深,只要是生活在祖国的土地上——任何一个城市和乡村,她都感到幸福。特别是只要还允许她歌唱,她就能得到安慰和快乐。可是,她的丈夫、歌剧院合唱指挥莫桂新由于“右派”问题被送到东北兴凯湖农场劳动教养,不久就病故在那里;她的女儿因是“右派”子女而受到岐视,她自己虽然摘掉了“右派”帽子,仍然被视为“摘帽右派”。她在政治上不得翻身,经济上也因收入减少而发生了困难。
  当张权为“右派”这顶帽子带给她的严重后果而苦恼的时候,党中央、周总理向她伸出了抚慰的手。
  一九六二年春天,张权在哈尔滨歌午团意外地接到通知,特邀她到北京参加周总理亲自主持的政协三届三次会议。会议期间,在北京饭店举行的一个周末午会上,许多老朋友见到张权,非常高兴,硬推她上台去唱一首《绣荷包》。正当她婉转歌喉、深情歌唱的时候,周总理来了。张权做梦也没想到,她的歌声一落,周总理竟鼓着掌走到台前,亲切地同她握手,向她致意。周总理意味深长地说:“好久没听到你唱歌了!”然后,邀请张权跳午。总理利用这一机会,详细地询问了张权这几年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关心地说:“你调离北京,我不知道。在东北生活习惯吗?不习惯就还是回来吧!”周总理还关心地问到她的爱人,当听到张权说她爱人去兴凯湖农场三个月后就病故了时,总理不安地仃住午步,转换话题,问道:“孩子们都好吗?她们之中有没有可以学你这一行的?可送到音乐学院去学习。你要好好培养她们啊!”周总理如此细致的关怀,使张权十分感激。她忍不住问道:“总理,犯了右派错误,改了,还能不能成为左派?”“当然可以,为什么不可以!”总理的回答,给了张权跨越前进道路上任何荆棘险阻的勇气和力量;重新激发了张权对祖国、对人民音乐事业的责任感。
  张权在周总理的鼓午下,大胆地建议:东北三个省集中力量,在哈尔滨市成立一个歌剧院,希望中国的歌剧事业很快赶上世界水平。在下一次周末午会上,周总理见到张权时,高兴地鼓励说:“你的意见我看到了。很好。你很大胆。对党和人民的事业,就是要大胆关心。”周总理当即把张权介绍给有关负责同志,请他们支持张权的建议。几个月后,周总理因国事活动去哈尔滨,在一两小时的短暂仃留中,又接见了张权。一见面,总理就关切地问道:“歌剧院怎么样了?”并对陪同的省委负责同志说:“张权什么都不想,就想搞点歌剧。大家努把力嘛!”在这以后不久,张权所在的哈尔滨歌午团正式改制为歌剧院。她在这里主演了民族歌剧《兰花花》。
  这一年的十一月,张权再次回到北京,举行了十场独唱音乐会。十二月二十九日晚,文化部专门组织了十一位女高音歌唱家在政协礼堂演出。节目进行到张权出场,她正演唱第二个歌时,周总理终于赶来了。听张权唱完这第二个歌,总理立即拿起一杯茶水,从坐位上走出来,亲自送到台前,递给台上的张权。张权从总理手中接到的,哪里是一杯滋润歌喉的水啊!这杯中盛满了党和人民对歌唱家政治上的信任和艺术上的敬重。它是医治歌唱家心灵创伤的甘露!张权认识得到这杯水的分量,深深领会了总理的心意。
  张权没有辜负周总理的一番苦心。在林彪、“四人邦”的法西斯文化专制主义统治下,尽管她有十年被禁止演唱,但她仍然暗地努力积累了几百首有水平的中国歌曲,准备随时听候党的召唤,去为人民歌唱。她经住了严峻的考验,迎来了粉碎“四人邦”的胜利的时刻,迎来了亿万人民心花怒放的春天!现在,中央歌剧午剧院党组织根据党的“事实求是”、“有错必纠”的政策精神,对张权一九五七年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复查,作出了“不应划为右派”的结论,经文化部批准,撤销了过去划张权为右派的错误决定,恢复了张权原来的文艺级别。同时,对张权的爱人莫桂新错划为右派的问题,也作了改正。
  周总理曾经希望张权回北京来。现在张权回北京了。可是,敬爱的周总理永远离开了我们。张权经常站在周总理遗像前,默默地回忆着总理多次接见她时的笑貌音容。她记得,有一次谈话,她流露出自己“将来老了,就回家去”的思想,总理爽朗地笑着说:“我们干革命工作的,是永远不会老的。”对于这句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豪言,张权只是在经历了这许多年不平凡的斗争生活,并决心不仅为艺术献身,而且要为革命献身之后的今天,才真正理解了它的深刻意义。因此,张权在年近六十的时候毅然重返午台。她认为:作为歌唱家,不能不承认自己歌唱的黄金时期已经逝去,而作为革命者,她却感到自己还很年轻。每次演出前,在后台酝酿情绪时,周总理的亲切教诲,就好象回响在她的耳边!“我们于革命工作的,是永远不会老的!”

知识出处

抚顺日报

《抚顺日报》

《抚顺日报》是中共抚顺市委机关报,是一张集思想性、时效性、可读性为一体的综合性报纸,从创刊以来,《抚顺日报》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作为抚顺最具影响力的主流媒体,始终在与时代共同呼吸、共同成长。昨天的新闻,今天的历史。每一篇曾经的新闻,都生动真实地见证着时代前进的脚步,都在深情地唱和着时代进步的主题。特别是近几年来,抚报人负重前行,锐意进取,创造性地完成了党和政府交给我们的舆论引导重任,经营出“收入低、士气高;矛盾多,团结好”的发展环境,笔耕出具有时代特征的关键词:责任、贴近、真实、领先、主流。

阅读

相关人物

潘荻
责任者
张权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北京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