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記伯伯的教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顺日报》 报纸
唯一号: 060420020230001214
颗粒名称: 永記伯伯的教誨
其他题名: ——周总理生前勉励侄女周秉建建设边疆的故事
分类号: K825
摘要: 本文记述了周秉建响应号召到草原,后参军又回草原,体现周总理教诲。
关键词: 周秉建 草原 人物事迹

内容

我们敬爱的周总理的侄女周秉建,响应党的号召,从北京来到草原,已经度过了整整十个年头了。最近,我们在锡林郭勒大草原上采访,听到了很多关于周总理生前勉励周秉建在草原上生活和工作的故事。这些故事永远激励着后代人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一一九六八年夏秋之交,在中南海的林荫路上,连蹦带跳地跑过来一个十五、六岁的姑娘,她稚气的元脸上洋溢着喜悦,汗珠在面颊上淌着。天气热,她心里更热,她就是周秉建。秉建从小就受到伯伯和伯母的亲切关怀,象一株可爱的幼苗,在阳光的沐浴下伸枝展叶。在她戴上红领巾的时候,伯伯就曾教育她,要热爱劳动人民,长大后到农村去当新农民,做个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普通劳动者。今天,秉建是来向伯伯和伯母辞行的,明天她就要到内蒙古大草原去了。
  秉建一进屋,伯伯那温暖的手一把握住了她的手,用力握了握。周恩来同志高兴地说:“秉建,我坚决支持你到内蒙古草原去,希望你沿着毛主席指引的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永远走下去,一定要迎着困难上,和蒙古族人民一起建设好边疆!”秉建连声说:“伯伯,您放心。”周恩来同志关切地问:“你到牧区去,做好思想准备了吗?要多想些困难,想得太简单了迂到困难,就容易动摇。”周恩来同志和秉建一起吃了晚饭,算是给孩子送行。他笑着说:“没有什么好的东西招待你,请你吃毛主席的家乡菜——苦瓜。最好的支持是精神上的,对吗?”接着,周恩来同志又询问了秉建要去的盟、旗的名称,走到墙上挂的地图前,找出它的位置,指点着向秉建详细介绍了那里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等情况。然后,他边吃边说:“你去的是少数民族地区,要尊重那里的风俗习惯。你在家不吃牛羊肉,到牧区要锻炼吃。首先要过好生活关,这很重要。”在一旁的邓颖超同志把话接过来,给秉建讲了红军长征时过少数民族地区的故事。红军长征的故事,秉建从小不知听过多少遍了,这次却感到分外亲切、新鲜。邓颖超同志还送给秉建两句毛主席的话,对她说,这是你伯伯最喜欢的两句话:“不但要有革命热忱,而且要有实际精神。”秉建把伯伯、伯母的话都记到心里去。一顿饭时间很快过去了。周恩来同志要去办公了,临走,又再次握住秉建的手,用慈祥的目光注视着她说:“你到内蒙古牧区去,一定要和蒙古族同志搞好团结,虚心向他们学习,做贫下中牧的好女儿。”看着秉建频频点头,周恩来同志满意地笑了。
  那时,未满十六岁的秉建也许还不能完全懂得伯伯这番话的深刻含义,但她从伯伯的目光和话语中,懂得自己是选择了一条正确的道路,也感受到了老一辈人对后代的殷切期望。她对未来的新生活充满了信心。
  二八月的内蒙古草原,正是绿草如茵,野花盛开的时节。大草原热烈地拥抱了来自北京的年轻人。周秉建来到阿巴嘎旗伊和高勒公社新宝力格生产队。在牧民的热情邦助下,她很快学会了骑马、放牧、接羔、挤奶……。生活虽然艰苦,但也伴随着欢乐。她深深地爱上了草原,爱上了草原人民。秉建怀着激动的心情,给家里写了一封长信。信中说,草原上空气那样新鲜,天地那样广阔,牧民待我们很好,我立志把一生献给草原。她还穿上牧民给她缝制的蒙古袍,骑在马上,照了张像片,给伯伯、伯母寄去了。
  可是不久,秉建的心又被另一个美好的愿望吸引了。一九七〇年冬天,草原上开始征兵。参军,是她从小就有的愿望,尤其是看到那些英姿飒爽的女兵,真是打心底里羡慕。她报名应征,获得了批准,便急忙写了封家信,告诉伯伯、伯母,她参军了。
  一九七一年元旦那天,秉建穿着新军装,兴致勃勃地去见伯伯和伯母。不料,一进门,周恩来同志就冲着她说:“你能不能脱下军装,回到内蒙古草原上去?你不是说内蒙古草原天地广阔吗?”原来,周恩来同志知道秉建参军的事情之后,曾派秘书到部队去了解秉建是怎样参的军,是否有正常的手续?他见孩子有些思想不通,就亲切而严肃地对她说:“你参军虽然符合手续,但内蒙古这么多人里面挑上了你,还不是看在我们的面子上?我们不能搞这个特殊,一点也不能搞,应该让贫下中农、工人的子女到部队去,你在边疆是一样的嘛!”秉建刚刚到部队,现在却要回去,心里又难过,又有点不好意思,可是觉得伯伯说得对,没有不服从的理由,就答应了。
  回到部队后,秉建又接到伯伯、伯母寄来的《人民日报》,报上登载着张勇烈士的事迹的文章,伯母还代伯伯给秉建写了封语重心长的信,希望她向张勇烈士学习,为建设边疆贡献自己的力量。秉建完全想通了,给部队领导写了封信,申请回到草原去。部队领导还是想把秉建留下来,以为拖几个月,周恩来同志也就不会再过问了。没想到,周恩来同志知道这一情况后,很生气,他对有关部队领导同志说:“你们再不把孩子退回去,我就下命令了。”这样,部队领导同意让秉建回到草原。
  一九七一年四月,秉建回草原前,高高兴兴地去见伯伯伯母。周恩来同志和蔼而风趣地问她:“想通了吗?同志。”邓颖超同志在一旁亲切地说:“你听见了吗?你伯伯称你是同志啦!”秉建笑着说:“想通了。”周恩来同志说:“你回草原,对你的岐视会小,对你的照顾会大,要警惕。”秉建把伯伯的嘱咐牢牢地记在心中。
  参军四个月的秉建,脱下军装,第二次来到草原。她被分配到西乌珠穆沁旗吉林郭勒公社阿拉坦图生产队。
  为了尽快地同牧民们熟悉,她穿着从阿巴嘎旗带来的黑蒙古袍,走包串户,用蒙古话比划着跟牧民交谈。看看她这身装束,听着她那可笑但又亲切的蒙古话,牧民们从感情上和她亲近了。
  第二年春天接羔的时候,蒙古包刚从山里搬了出来,没想到又来了一场大风雪,羊群被埋在厚厚的雪里。秉建和牧民们一起把羊一只只从雪里扒出来。雪边下边化,不多会儿,大家都成了湿淋淋的泥人了。他们忍着冻饿干了整整一天,使羊群免受损失。
  时间一久,大家终于知道了这位纯朴、热情的汉族姑娘,是周总理的侄女。牧民们深情地说:周总理把自己的侄女送到草原来,这是对我们蒙古族人民的信任。秉建是总理的侄女,也是我们草原人民的好女儿。
  三一九七五年春天,自治区党委决定抽调秉建到自治区团委工作。秉建思忖着,自己还年轻,工作经验不多,应该在基层多锻炼锻炼。她向当地党组织汇报了自己的想法,公社党委和生产队党支部都支持她。
  不久,秉建利用开会路过北京的机会回到家里。她多么想见见住在医院的伯伯啊!但是遵照组织的规定,周恩来同志没有和她见面,而是打来电话,关切地询问了她的身体、学习、工作和生活情况。秉建向伯伯汇报了这次抽调的事和自己坚持在基层锻炼的想法。周恩来同志鼓励她说:“你的决心我们支持。回去后一定要向领导讲清楚,我们是提出自己的意见来请领导考虑,最后还是要服从组织的决定。”秉建又向伯伯谈了自己想学习蒙古语文的愿望。周恩来同志说:“不会这个本领怎么行呢?这对工作是有利的,也是为了更好地向群众学习。”听着伯伯亲切的话语,秉建兴奋得忘记了伯伯是在病中,她手握着话筒觉得还有许许多多的话要说。这时,身旁的伯母提醒秉建把话说得精炼些,伯伯是躺在病床上的,话说多了,拿话筒的手就会抖得厉害。秉建这才猛然醒悟:伯伯是在忍着病痛谆谆教诲着自己啊,她含着热泪向伯伯表示:“请您放心,我一定记住您的话!”秉建回到草原后,诚恳地向自治区领导谈了自己的想法和决心,这时,公社党委、生产队党支部和贫下中牧也联名给自治区党委写信,要求把秉建留在基层,自治区领导同意了他们的意见。
  这年秋天,秉建进了内蒙古大学蒙古语文专业学习。开学前,她请了几天假回到北京,想看看病中的伯伯。可是,伯母说:“伯伯是最遵守纪律的,他不会同意你去医院。我去那里,你伯伯有什么话,我给你捎回来吧。”当时,周恩来同志病已很重,不能大声讲话,当邓大姐问他有什么话要告诉秉建时,总理说了三个字:“还要看。”这是秘书把耳朵贴在周恩来同志的咀边才听清楚的。邓颖超同志回来对秉建说:“伯伯这句话的意思是,你过去的成绩只能说明过去,不能代表现在和将来。伯伯对你是寄托了无限希望的。”秉建上学后,把全部精力都用在蒙古语学习上。一九七六年一月八日,她突然接到一份北京发来的电报,电文是:“见报勿回。”她很纳闷:这是什么意思?第二天早晨,她从广播里听到了噩耗: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与世长辞了。秉建悲痛至极,立时给伯母打电话,要求回北京。接电话的同志转达了邓颖超同志的意见,要她听伯伯生前的话,坚守岗位,不要影响学习和工作。后来,因为学校放了寒假,秉建才赶到了北京。
  去年秋天,秉建大学毕业。她又回到了锡林郭勒大草原。十月份,秉建被选为代表,参加了共青团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回来后,她担任了西乌珠穆沁旗团委书记。在传达团十大精神的大会上,她怀着激动的心情说:“‘还要看’,这是伯伯最后留给我的遗言。现在,伯伯虽然不在了,但是内蒙古广大人民在,同志们在,请大家看我吧,我一定不辜负伯伯的期望,做草原人民的好儿女!”新华社通讯员方小翔新华社记者徐心华

知识出处

抚顺日报

《抚顺日报》

《抚顺日报》是中共抚顺市委机关报,是一张集思想性、时效性、可读性为一体的综合性报纸,从创刊以来,《抚顺日报》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作为抚顺最具影响力的主流媒体,始终在与时代共同呼吸、共同成长。昨天的新闻,今天的历史。每一篇曾经的新闻,都生动真实地见证着时代前进的脚步,都在深情地唱和着时代进步的主题。特别是近几年来,抚报人负重前行,锐意进取,创造性地完成了党和政府交给我们的舆论引导重任,经营出“收入低、士气高;矛盾多,团结好”的发展环境,笔耕出具有时代特征的关键词:责任、贴近、真实、领先、主流。

阅读

相关人物

方小翔
责任者
徐心华
责任者
周秉建
相关人物
周恩来
相关人物
邓颖超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抚顺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