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顺日报》 报纸
唯一号: 060420020230001128
颗粒名称: 他们
分类号: I235
摘要: 本文记述了华荣在北京天安门广场拍摄了悼念周总理的群众场面,取照片时遭遇审查并发生冲突。她回家向周总理遗像倾诉,表达了对周总理的怀念和对现状的不满。深夜,有人敲门找她。
关键词: 电视文学 剧本

内容

人物:
  华荣:三十二岁,女打字员。
  李德:二十八岁,机关干部。
  营业员:四十岁,男。
  女工:二十五岁。
  王书记:五十岁,男。
  公安干部:四十多岁,男。
  时间:一九七六年四月。
  地点:北京。
  (一)
  一张一九七六年四月五日的日历。在农历栏上印有“今日清明”四字。
  悼念周总理的人民群众,潮水似地汇聚在天安门广场;
  高耸入云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四周堆满了花圈;
  所有的树丛上都挂满了雪白的花……
  这里有人读诗,那里有人演讲;哭泣、宣誓……国际歌声此起彼伏。天安门广场变成了巨涛滚动的大海洋。
  穿着兰上衣,围着白围巾的华荣,胸戴白花、臂围黑纱,手拿海鸥牌照像机,挤在人群中,把一个个感人的场面拍照下来。
  站在纪念碑基坐上的年轻干部李德,紧张地向华荣招手,递眼色。华荣明白了他的意思,回头一看,两个带口罩的丁梢大汉,挤过人群,瞪大了眼睛向华荣奔来。
  华荣眼珠一转,随后就急速往广场外挤。她跑出广场,来到广场东边的一个小亍口,站定,从照像机里卸下胶卷。
  李德匆忙跑来:“华荣,快跑,在广场丁梢的两个家伙跟上来了!”
  华荣把围巾一甩,要迎回去:“我和他们讲理,拍照悼念周总理的照片犯什么罪?!”
  李德拦住华荣并推她:“和他们有什么理可讲,保护胶卷要紧,快跑!”
  华荣看一眼手里的胶卷,一思量,便又跑去。
  李德往回走,看见两个带口罩的丁梢大汉出现在路口。他们发现了华荣,跑步追撵,从李德身边跑过。
  李德眼神一动,与大汉背道而跑。
  华荣跑,两个大汉追!跑,追!距离越来越近。华荣拐进一个小巷子,两个大汉刚要拐弯,从他俩身后冲上一辆自行车,斜插在前面,连车带人横倒在两个大汉身前。一个大汉前冲力过猛,扑摔在车身上;另一个踢车一脚:“妈的!”
  李德站起身抱欠的点点头,笑笑:“闸不灵,对不起!”
  两个大汉扬头张望,华荣没有影子了。
  两个大汉要拿李德是问,李德蹬上车就跑了。还嘲弄地扭回头,向两个大汉招招手:“再见!”
  (二)
  华荣来到王府井大亍,走进一家照像馆。她来到柜台前,把胶卷和两角钱递给坐在办公桌前的戴白框眼镜的营业员。营业员开完票,把票递给华荣:“过几天取。”
  华荣看看票:“时间长了。”
  营业员:“这几天业务太忙。”
  华荣恳切地:“您千万给冲好哇!”
  营业员:“放心吧!”
  (三)
  一张四月七日的日历纸,日历牌挂在华荣家的墙上。
  华荣的小女孩躺在床上甜蜜地睡着。
  华荣往杯子里调奶粉。
  五屉柜上的无线电里传出男广播员的声音:“四月上旬在首都天安门广场,一小撮阶级敌人打着清明节悼念周总理的幌子,有予谋、有计划、有组织地制造反革命事件……”
  华荣一下子惊怔住,转头丁向无线电,听下去。
  “……他们明目张胆地发表反动演说,张贴反动诗、标语,散发反动传单,煽动搞反革命组织……”
  华荣按捺不住怒火,把茶杯蹾放在桌上,奶汁溅出杯外。她两眼里的泪水,象燃烧的火星在闪动。一下拧闭无线电。她奔向窗口,推开窗户,向天安门广场方向眺望:
  天空阴霾霾;
  天安门广场空寂寂……
  阴风掠起窗帘,午动华荣的头发。在她那满含痛苦和悲忿的脸上,映出天安门广场上的一幕幕威武壮观的场面:
  如海的人群;
  老工人悲痛的面孔;
  孩子含泪的大眼睛;
  青年们宣誓时紧攥的拳头……
  华荣内心独白:“这决不是人民的裁判!”
  华荣转过身,两目丁向挂在墙上的照像机。满怀信心地独白:“我拍照下来的历史镜头就是证据!我去把胶卷取回来!”她决心下定,走两步又止住,眼波一颤动,内心独白:“能取出来吗?……也许他们要把胶卷当做反革命罪证!……”
  这时华荣耳边响起广场上人们悲忿的诵诗声、激昂的宣誓声、雄壮的国际歌声……
  在声的波涛中,华荣目光慢慢沉定,她在心中诵诗:
  清明节,失明节,
  天地暗然泪不绝。
  献君泪和血。
  思难却,恨难却,
  新坟三月谁敢掘。
  捍君一腔血。
  华荣主意拿定,心声:“风险再大,我也要把胶卷取出来!”
  (四)
  华荣走在亍上,眼见两名持枪民兵押着一对青年男女从身边走过。
  华荣走进照像馆。
  一个中年男人从柜台里接过一个装照片的纸口袋,边抽着照片边往外走,一个戴白口罩的大汉立即跟踪出去。
  华荣低头略做沉思,然后把耳边一缕头发一撩,便走到柜台前。她把取货票递过去。接票的还是那个戴眼镜的营业员。
  营业员按票在抽屉里找胶卷。华荣目不转睛地丁着营业员手指拨动,营业员手指仃住,他忽然想起什么,从抽屉里拿出一张纸,和取像票对了对,然后慢慢抬起头,眼珠跳过镜片,审慎地打量着华荣。
  营业员一伸手:“工作证!”
  华荣迟疑一下:“干什么?取胶卷还要工作证?”
  营业员:“没有工作证,你拿不到胶卷。”
  华荣思量一下,然后迅速横下心来,掏出工作证,隔着柜台,扔到营业员的桌子上:“给我胶卷!”
  营业员看看工作证,站起来,递给华荣:“胶卷你取不走了。”
  华荣沉下面孔:“为什么?”
  “你自己还不知道吗?”
  华荣拿起工作证,揣进衣兜,先把两眼眯起,然后鄙视地瞪向营业员:“邦凶!”
  营业员耐不住了,一按桌面:“胡说!”
  华荣向营业员的眼镜一指:“一点不冤枉你!”
  营业员涨红着脸,站起身,推推眼镜:“你!”一捶桌子!
  华荣转身要走,又转回来,眉毛一扬,指着桌子面:“你记我工作证,干什么,我明白。”说着她掏出笔,在一张纸上唰唰写上一行字,然后把纸往柜台上一拍:“这是我的住址,到区农林局抓不着我,到家里去抓!”说罢,把搭拉在胸前的白围巾一甩,转身向房门走去。
  (五)
  北京的夜,无星无月,阴云密布,无声的沉寂。
  华荣家。
  华荣抱着熟睡的孩子,推门进来。她疲惫地用背将门靠上,呆望昏暗的房间。一会儿,她慢步走到床前,把孩子放好,拍了拍,使孩子睡得更熟。她转身,顺手将写字台上的台灯拧开。写字台上摆着一个镶着周总理遗像的相框。柔和的灯光把周总理的两眼照得明亮,把周总理的面容照得慈祥。
  撕裂人心的哀乐声响起。
  华荣凝丁着周总理遗像,晶莹的泪珠从眼里流下。
  华荣倾诉:“周总理,我们多么想念您啊!您为中国人民劳累了一生,您的儿女要给您献上一朵小白花都不允许,拍照了几张人民悼念您的照片被视为犯罪!他们这样无法无天,这究竟是为什么?!”
  华荣的目光移向甜睡着的孩子,她俯下身去,贴近孩子,把憋在心里的苦痛,向骨肉诉说:“孩子,你爸爸说了几句触犯他们的话,被关押已两年,到现在你还没有看到过爸爸一面。你的妈妈,捍卫周爷爷,也许要……”她把脸贴在孩子脸上:“孩子,你睡吧,妈妈就在你身边,一步也不离开你!……”她忍不住泣出声来,泪水淌在孩子的脸旦儿上。
  突然响起冬冬的敲门声。
  华荣的思绪被打断,眼神儿一惊怔!
  冬冬的敲门声。
  华荣估计到即将要发生的事情,她撩起耳边的一缕头发,镇定下来,把盖在孩子身上的小被拉严,便向门口走去。她在门口站住,警惕地问:“找谁?”
  “找华荣!”男人的声音。
  华荣略一想,然后带着决拚姿态,拧开门锁,一下子把门拉开。首先映入眼帘的正是那可恶的眼镜!眼镜下边还捂个更可恶的大口罩!而在这人身旁,还跟一个戴口罩的女人。
  ﹝未完待续〕

知识出处

抚顺日报

《抚顺日报》

《抚顺日报》是中共抚顺市委机关报,是一张集思想性、时效性、可读性为一体的综合性报纸,从创刊以来,《抚顺日报》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作为抚顺最具影响力的主流媒体,始终在与时代共同呼吸、共同成长。昨天的新闻,今天的历史。每一篇曾经的新闻,都生动真实地见证着时代前进的脚步,都在深情地唱和着时代进步的主题。特别是近几年来,抚报人负重前行,锐意进取,创造性地完成了党和政府交给我们的舆论引导重任,经营出“收入低、士气高;矛盾多,团结好”的发展环境,笔耕出具有时代特征的关键词:责任、贴近、真实、领先、主流。

阅读

相关人物

李宏林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