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升李龙(故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顺日报》 报纸
唯一号: 060420020230000890
颗粒名称: 公升李龙(故事)
分类号: K820.73
摘要: 本文记述了李龙,一位年近花甲的秧歌领唱者,以其一生的热情和才华,通过秧歌这一古老艺术形式,见证了中国的变迁。从解放前的苦难到新中国的繁荣,他用歌声表达了对党和毛主席的热爱,成为乡村文化的重要传承者。
关键词: 李龙 故事

内容

初一的饺子刚吃完,鞭炮一响,锣鼓一敲,秧歌就扭上亍了。
  一支五采缤纷的秧歌队,迎着初春的朝阳,在“大姑娘美”的喇叭伴奏声中,轻轻地踩着鼓点,欢快而有节奏地摆着花扇,翩翩起午,一队秧歌分两排:左边一排唱上装,那精美的头面上挂满着珍珠翡翠,花山顶上特系上一只欲落欲飞的大胡蝶,上身穿着的是红绸粉缎袄,下身穿的是五颜六色百褶裙。右边一排唱下装,一色的花羊肚手巾扎在头上,身披鲜艳的花斗篷,手握一把飞边绸扇。在喇叭和锣鼓声中,用古老的农村艺术,传统的欢乐,开始庆祝这个不平凡的新春佳节——
  唱公升,过新年哪,
  形势大好百业兴。
  鞭炮齐鸣庆胜利,
  一阵锣鼓钹,沙公亮开嗓门,接着唱下句——
  华主席率领咱又长征。
  站在秧歌场中间,手举扇子,领唱的叫李龙。这老人已年近花甲,在秧歌场上差不多唱了一辈子。因为他年年上场,年年装沙公,又年年唱“公升”折口,所以,一来二去,大人和孩子们都叫他公升李龙。李龙十五岁上秧歌场,十六岁扮沙公。这老人,年轻时嗓门好,心眼也灵,模样长得也漂亮。这道沟川,上至山龙峪,下到荒地沟,提起李龙,凡是知道他的人,没有不夸他的。在人们的印象里,一到过年,就自然地想到李龙,而想起李龙,也就会想到他唱的公升。好象过年——李龙——公升是一回事。
  这么好的小伙子,没赶上好年月。每年的秧歌闹过了正月十五,他就得上财主家讲活去,奴打奴做干一年,也养不起家口。十九岁那年,本堡刘生福的二女儿嫁给他。李龙娶上媳妇,心里高兴,小俩口恩爱,日子虽苦还能勉强维持生活。“九·一八”事变以后,山沟的日子不好过。日本人到处烧杀抢掠,以抓胡子为名,封沟拼村,二十岁的李龙被抓了劳工,在抚顺矿山给鬼子干活。李龙耳闻目睹,亲身遭迂,用他的公升能唱它几天也唱不完。
  “八·一五”光复,日本关东军投降了,劳工们各奔家乡。顺着唐力这道沟川,熙熙攘攘的人群,过了整整三天三夜,李龙也回到了家乡。这一年的新年,又听到了他唱的公升——
  唱公升,再唱公升,
  小鼻子汉奸把国坑。
  奴役中华十四年那,
  同胞姊妹命丧生。
  乡亲们噙着眼泪,听他诉说亡国奴的十四年遭迂。
  这一年正月初六,橡树沟的乐友送来帖子,请马德堡秧歌。事情不巧,偏偏这个时候李龙病了。却说这堡富户王丙录的三儿子王彪,这小子是出名的秧歌混子。听说李龙有病在家,他想逞逞能,把秧歌给带去了。
  照已往的规矩,橡树沟的秧歌,在沙公周喜的带领下,排列在村头,锣鼓喧天迎接。两队秧歌一碰头,见面礼是周喜迎唱——
  什么人敲鼓,什么人吹,
  什么人留下秧歌会。
  什么人干活光着脚,
  什么人衣服不沾灰。
  迎唱的唱完了,另敲一通锣鼓,该对唱了。因为带队的沙公是王彪,当然就是王彪对唱做回答礼。于是用他那破锣似的公鸭嗓唱道:“会敲就敲,会吹就吹,老爷们留下秧歌会。有鞋不穿光着脚,大姑娘身上不沾灰。”话不受听,越唱越散,过了两番要打架了。李龙事先知道事不好,正在这关键时刻赶到。只见他三步并做两步来场上,右手一举压住了阵脚,狠敲了一遍鼓,李龙唱——
  穷人敲鼓吹手们吹,
  汉高祖留下秧歌会。
  穷哥们干活光着脚,
  阔大爷衣服不沾灰。
  唱了一番,周喜迎过来,拉着李龙的双手进村。后面跟着二幅大鼓,四对大钹,乐友们不分宾主,锣鼓喧天,浪进村去。
  欢乐正在高潮,节外生枝。警察署的刘警尉这天从抚顺回来,听说秧歌出门了,大发雷霆,下令三个钟头回马德,回来晚了不给开东大门。人们饭没吃,水没喝,趁亮赶回村子,直奔警察署大院。刘警尉发下话来,叫锣鼓敲起来,扇子摆起来,不论包头或下装浪起来,同时点唱《西厢》。
  大正月里,天寒地冻,跑了一天,饭没进肚,水没喝着一口,那真是乐也没心思乐,扭也没劲扭,吹鼓手冻得手脚发麻。可是不干不行,这是衙门口阎王殿,谁敢出一口大气!为了不让大家吃亏,李龙硬着头皮唱道:“唱公升道西厢,西厢住着张生郎。莺莺和张生俩相爱,鞭打红娘为那桩……”
  刘警尉醉醺醺的,晃晃悠悠走到院子中间,夺过一把扇子,瞎蹦了一气,折腾到天黑,才饶了大伙。
  说起来你也许不信,乡村的锣鼓声,比那几十人的大乐队好听多了。别看那宴会怎么排场,敢不上俺们这个小葱拌豆腐。解放后,这古老的乡村艺术,焕发了魅人的青春。姑娘、媳妇唱上装,这秧歌就更显得生动而活泼。四八年,李龙再一次出现在秧歌场上,唱的是“天仙”大折——
  唱天仙,再唱天仙哪,
  共产党的恩情大如山。
  毛主席领导把身翻,
  穷人见晴天。
  将近二十年,这唱公升的老汉,用他的行动,表达了他无限热爱毛主席,拥护共产党,多次被评为区和乡的劳动模范。面对着山村的巨大变化,他唱的歌,象东洲河的水,滔滔不绝。四九年,他唱公升动员青年人参军;五三年宣传婚姻法,他也给编上了歌,反对封建婚姻。从大跃进、人民公社一直唱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照过去的习惯,过年是先拜政府,秧歌将进大队院子拜年。当时的有一个文革成员出来了,他走到秧歌场中间,把右手举得高高地说:“把鼓仃下!”打家什的人没听见他说啥,以为他举手要唱一番儿,特意把鼓使劲地敲几下。
  “仃下来!快仃下来!”他提高了嗓门,有点忿怒地说:“现在咱们学习一段最高指示……”他把一本小红皮书举起来大声地念着。
  人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只得硬呆在那儿。
  他念完了一段,开始讲话了:“现在是横扫时期,这公升应不应该扫,这满院五红大绿要不要扫……”他两手叉着腰,一本正经地说:“现在呀,是文化大革命……”
  “我说你呀!”李龙没等他说完接过去说:“今天是一来拜年,二来是祝贺文化大革命。你有话就直来吧!这么冷的天儿,大家受不了啊!”
  这一天,就这样的过去了。可是,事情并没有结束。第二天,县里来了通知,让大队派人去县里学习新秧歌。三天以后,学习的人回来了,不但学了新式秧歌,还带回外地经验。经验之一是出场人要进行政治审查,经“文革”批准;之二是不用沙公。最使人不能接受的是,出场人,必须扛着镢头,另外又是不准化妆,不准包头,不准穿戴了……经验传达完,一下子在村子里就议论开了。有人说,这么弄也挺新鲜的;有人说,大正月里扛个镢头排亍,扯那个呢!老太太到一劲儿说,人若不死呀,什么新鲜事都能看到。
  开始学习扭了,这秧歌到好学,扭起来可真不容易,那是进两步,退一步,一不加小心,就成了进退两难。结果学习了一整天,也没学好。第二天谁也不去了。
  冬去春来,万象更新。“四人邦”被粉碎了,被禁锢的被压抑的思想得到了解放。李龙精神焕发,被搁置了十几年的兴头又迸发出来。
  大年初一,春光明媚,顺着宽阔的于道,迎着朝阳,在鼓乐声中,在李龙的带领下,一排排,一对对,花枝招展,轻歌漫午,锣鼓喧天,这土生土长的古老艺术之花,散发着纯朴的香味。

知识出处

抚顺日报

《抚顺日报》

《抚顺日报》是中共抚顺市委机关报,是一张集思想性、时效性、可读性为一体的综合性报纸,从创刊以来,《抚顺日报》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作为抚顺最具影响力的主流媒体,始终在与时代共同呼吸、共同成长。昨天的新闻,今天的历史。每一篇曾经的新闻,都生动真实地见证着时代前进的脚步,都在深情地唱和着时代进步的主题。特别是近几年来,抚报人负重前行,锐意进取,创造性地完成了党和政府交给我们的舆论引导重任,经营出“收入低、士气高;矛盾多,团结好”的发展环境,笔耕出具有时代特征的关键词:责任、贴近、真实、领先、主流。

阅读

相关人物

希朋
责任者
李龙
相关人物
刘生福
相关人物
王丙录
相关人物
王彪
相关人物
周喜迎
相关人物
刘警尉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