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无声处》剧名浅谈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抚顺日报》 报纸
唯一号: 060420020230000262
颗粒名称: 《于无声处》剧名浅谈
分类号: J834
摘要: 本文围绕话剧《于无声处》的剧名来源及其象征意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解读。
关键词: 话剧 评析

内容

话剧《于无声处》公演以来,象一声惊雷,震动着亿万人民的心弦,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在赞不绝口的喝采声中,有的人就问:作者为什么给这个剧命了一个《于无声处》剧名?
  据我所知,《于无声处》一词,是引借于文化革命主将鲁迅先生写的一首《无题》诗:万家墨面没蒿莱,敢有歌吟动地哀。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鲁迅的这首诗,写于一九三四年五月三十日。后来,毛泽东同志又亲笔录写鲁迅的《无题》诗,赠给了日本朋友,并对他们说:“这一首诗,是鲁迅在中国黎明前最黑暗的年代里写的。”
  “万家墨面没蒿莱,敢有歌吟动地哀”,这两句诗是饥寒交迫的人民处在水深火热境况的生动写照。“墨面”形容人民蓬头垢面,没蒿莱,出没于荒草丛生之地。这些“墨面”而“没蒿莱”的广大人民群众,怨忿填胸。“哀声”一旦爆发,那是可以震撼大地的。但在没爆发前处于隐蔽着、沉默着。“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这两句诗,说明鲁迅对人民的遭迂、祖国的败象,忧国忧民,想了很多,大到“连广宇”,最后得出结论:广大人民虽然沉默着,没有发出歌吟来,但怒火在燃烧,革命的惊雷正从人民的心中滚滚爆发,轰响。话剧《于无声处》作者,借题发挥,引词寓意,正说明了在“四人邦”高压下人民是不会永远沉默的。他们迟早必然象一声惊雷,把“四人邦”送进历史垃圾堆。这才是历史的主流和本质。

知识出处

抚顺日报

《抚顺日报》

《抚顺日报》是中共抚顺市委机关报,是一张集思想性、时效性、可读性为一体的综合性报纸,从创刊以来,《抚顺日报》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作为抚顺最具影响力的主流媒体,始终在与时代共同呼吸、共同成长。昨天的新闻,今天的历史。每一篇曾经的新闻,都生动真实地见证着时代前进的脚步,都在深情地唱和着时代进步的主题。特别是近几年来,抚报人负重前行,锐意进取,创造性地完成了党和政府交给我们的舆论引导重任,经营出“收入低、士气高;矛盾多,团结好”的发展环境,笔耕出具有时代特征的关键词:责任、贴近、真实、领先、主流。

阅读

相关人物

董文
责任者

相关作品

无题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