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進了熔煉鉄合金的操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鞍山日报》 报纸
唯一号: 060320020230007364
颗粒名称: 改進了熔煉鉄合金的操作
分类号: F427.31
摘要: 本文介绍了铁合金车间面临生产任务增加和矿石杂质多、含锰量低的问题,技术员萧孝亲自愿采用加大电压、满负荷炼铁合金的先进经验进行试验,但结果并不理想,反而导致产量下降。工人们提出意见,要求降低电压。萧孝亲犹豫不决,但在主任的鼓励下,他决定继续想办法解决问题。经过观察和思考,萧孝亲发现试验中存在一些问题,如浪费电能、原料过多等。于是,他决定发动群众智慧,共同解决问题。通过与工人们的讨论,他们发现前3小时的熔炼速度很快,但到第4小时时电电极会浮起,导致矿石炼制不充分,浪费了时间和能源。萧孝亲总结了大家的意见,认为应该少炼多出炉,提高熔炼效率。经过试验,他们发现这种方法可行,虽然每炉产量略有减少,但每天的产量却大幅增加。工人们非常高兴,认为这种方法可以为国家增加174吨矽锰合金的产量,创造7万多元的财富。
关键词: 鞍山市 铁合金车间 生产任务

内容

电爐呼呼吼叫,裏边噴射出一丈多高的火焰,炭烟彌漫着廠房。操作工人正冒着高熱,添着原材料压火,熔煉鉄合金的电極也隨着上升,不時發射出强烈銀光,烤得工人汗流滿面。技術員蕭孝親剛到現場,就見爐長气哼哼迎上前說:「你說吧,电压給这麽大,人累的这样,質量还不合格,怎麽办呢?」「这是先進經驗,咱們才試驗不幾天,再看一看吧!」
  鉄合金車間今年生產任务比去年多20%以上,而公司供应的礦石雜質多,含錳量非常底,影响車間第一季度生產任务的全面完成。技術員蕭孝親和盛繼孚,根据苏联先進經驗,硏究采用加大电压,采用滿負荷煉鉄合金。可是,像上面所叙述的,不但沒有提高產量,反而每爐减產了100公斤。很多工人主張把电压再降回去,蕭孝親心裏也沒有主意,他去找刘主任,說:「試驗好幾天了,也沒見效果,工人的意見想把电压倒过來,你看怎样?」「沒等怎样你就灰心了,有困难应当想办法解决!」刘主任这麽一說,蕭孝親当時臉一紅。
  第二天,蕭孝親一早就到現場,圍着电爐子前後轉轉,看了一会兒。火焰比过去大了一倍,电字比过去浪費了1,500多个,料也用的多啦,电極还老往上浮,但他找不出毛病在那裏。蕭孝親正在那出神的琢磨,突然叭的一声,电爐裏火紅的焦炭飛到操作工人金福臻的头上。蕭技術員看着工人压完原料,不大一会电極又起來了,心裏就难过的想:光一个勁的往上压料,也不解决問題啊;要是这样幹下去,还不把人都累垮了。于是他就考慮:我何必一个人在这死蹩,不如發動大家,依靠群众智慧來解决。他把操作工人召集在一起座談,有的工人說:「前3小時料化的也快,就是到第4小時,光往上冒渣,料也不願意化。」旁边一个工人接着說:「你沒看着嗎,到第4小時电極就从爐裏浮起來了,煉不着什麽礦石,只是在烤人!」後边的人也揍到前边說:「怪不得到最後1小時电流直門波動也控制不住,电極浮在上边,熱力都外散了,还白白浪費电字。」蕭技術員總結了大家的發言,認为3小時已經煉好一爐,何必硬往上添礦石,非等4小時出一爐,白白浪費熔煉時間呢!大伙都同意他的意見,要試驗看看。蕭技術員和工人在一起冒着高熱進行試驗。他們利用少煉多出爐的办法,虽然每爐少出10公斤鉄合金,可是每天却由6爐增加到8爐,大夥高兴的一計算每天多出兩爐,到年底可給國家增產174噸珍貴的矽錳合金,創造7万多元的財富。

知识出处

鞍山日报

《鞍山日报》

出版者:鞍山日报社

出版地:鞍山市

《鞍山日报》创刊于1949年2月7日,是中共辽宁省鞍山市委机关报纸,面向全市发行。初名工人生活报,1956年1月1日改名为《鞍山日报》

阅读

相关人物

王常义
责任者
蕭孝親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鞍山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