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群众完成扫盲任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鞍山日报》 报纸
唯一号: 060320020230005275
颗粒名称: 依靠群众完成扫盲任务
分类号: G722
摘要: 本文描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高潮,特别是鞍山地区的积极参与和推动文盲扫除工作。文章指出,在第一矿山工程公司范迅凡提出扫盲倡议后,该公司党政工团领导立即给予积极支持,并组织了一支由100多名青年参加的扫盲队。然而,文章也提到了仍存在的困难和挑战,如员工流动性大、离家太远等因素导致有一部分人无法参加有组织的业余学习,因此需要采取多种教育形式来解决这个问题。
关键词: 鞍山市 扫盲 文化

内容

我國的社会主义建設高潮,正在迅速發展,加入这个高潮的人越來越多;人們都想为社会主义建設作更多的工作,全國如此,鞍山也是这样。这种高度的社会主义積極性,不僅表現在經济建設方面,也就是在工業建設,在農業、手工業和私营工商業社会主义改造方面,而且也表現在文化建設方面,第一礦山工程公司人事教育科青年職員范迅凡提出的扫除文盲的倡議,就是这种可貴積極性的表現,他的倡議立刻得到全公司青年的响应也是很自然的。
  第一礦山工程公司党、政、工、团領導上,在范迅凡提出倡議後,立即給以積極支持,發動全体青年响应他的倡議,組織了一支有一百多名青年参加的扫盲隊,幷作出規劃,这件事作得很正確、很及時。可以相信,第一礦山工程公司依靠和利用群众这方面的積極性,一定能夠在兩年內完成扫除文盲的任务。同時,我們認为:第一礦山工程公司的正確作法,也为各基本建設單位、各廠礦以及農利街道扫除文盲工作做出了样子。
  現在,鞍山鋼鉄公司有文盲半文盲職工3万1千多名;鞍山鋼鉄建設公司有1万7千多名。这4万多人有一部分現在正在各廠外業餘学校学習;有一部分已經或者將被組織到廠內各業餘文化班学習。但是,也確有一些人因为經常倒班、加班加點、工作流動性大以及离家太远等等關係,不能参加有組織的業餘学習。据現在統計,鞍山鋼鉄建設公司因为坐通勤車而不能参加有組織学習的人就有7,000名。第一礦山工程公司普遍調查的結果証明,全公司950名文盲半文盲中,有400人無法参加有組織的学習。可見,單靠業餘学校、業餘学習班,在短短兩年時間內,怎麽也扫除不了这4万多名文盲。可是,國家却要求我們要在兩年內完成这个任务,这就是个困难。怎样克服这个困难而完成任务呢?这就应該像中央教育工作会議所指出的那样:能集中学習的就集中学習,不能集中学習的就实行包教保学,分散学習,不能离開家的可以組織有文化的人到家裏去教,把文化送上門去。只有采取这种多种多样的教育形式,才能把4万多名職工文盲全部組織起來進行学習。
  当然,要这样办祇靠各單位有限的幾个文化教員是無能为力的。这就須要像第一礦山公司那样,依靠群众,動員廣大群众参加这一工作,把本單位的青年技術人員、職員和有文化的青年工人發動起來,讓大家都当業餘扫盲教師。第一礦山公司对范迅凡倡議的有力支持,不僅說明他們能够扶持新生事物,也說明他們了解職工文化平的迅速提高就能够促進建設事業迅速發展的重要意义。应該指出,幷不是所有廠礦領導幹部都能采取这种态度,都了解扫除職工文盲的重大意义。直到現在有些人仍然对職工業餘文化教育工作漠不關心。这种人在等待着一些很不实際的理想条件的出現,等待工人居住的集中,或者企圖把扫盲工作都推到廠外,推給市人民委員会的教育局去搞(鞍鋼教育处領導上就有这种思想)。因而不積極制定職工業餘教育規劃,不積極推動職工業餘文化教育工作。这是一种很不現实的想法,应該受到批判。我們首先須要關心群众学習文化的迫切要求,因为这是他們的切身利益,而不应該在爭講一些事务性問題上繼續浪費許多宝貴的時間。
  希望全市有文化的青年都能响应范迅凡和第一礦山工程公司全体扫盲隊員的倡議,爭取在兩年內扫除職工中的文盲。

知识出处

鞍山日报

《鞍山日报》

出版者:鞍山日报社

出版地:鞍山市

《鞍山日报》创刊于1949年2月7日,是中共辽宁省鞍山市委机关报纸,面向全市发行。初名工人生活报,1956年1月1日改名为《鞍山日报》

阅读

相关人物

范迅凡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鞍山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