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景貴變成餘粮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工人生活》 报纸
唯一号: 060320020230003361
颗粒名称: 刘景貴變成餘粮戶
分类号: F302.2
摘要: 最近,在農業合作化動中,農民刘景貴入社後由貧困戶變成餘粮戶的事,成爲双樓台農民談論合作化的好处的一個話題。提起刘景貴,誰都知道他除了解放後分得的一垧土地以外,是要啥沒啥。此外还有一個小孩,今年十一歲,正在小学唸書。双樓台農業生產合作社年年增產,社員生活不斷提高的事实,不但吸引着全村單幹農民積極要求參加合作社,同時在刘景貴的思想上也發生了重大變化。今年郊區各村雖然遭受一些水災,但双樓台農業生產合作社仍獲得丰收,高粱、苞米平均每垧地能打四千五百多斤粮食,最高產量每垧地達五千二百斤。刘景貴从春耕到現在,去了病假以外,一共幹了七十多個勞動日,連土地租能分得一千五百多斤粮食和七十七元錢的現金。
关键词: 农业社会化 农业合作 鞍山市

内容

最近,在農業合作化運動中,農民刘景貴入社後由貧困戶變成餘粮戶的事,成爲双樓台農民談論合作化的好处的一個話題。
  入社前
  提起刘景貴,誰都知道他除了解放後分得的一垧土地以外,是要啥沒啥。全家三口人,加在一起不够半個勞動力。刘景貴身体弱並有氣喘病——这是被幾十年來僱工生活抓磨的,現在每年天氣一冷就犯,重的時候連炕都下不來;別人一年能幹二百多個勞動日,他只能幹幾十個勞動日。他老婆呢,幹活倒是好手,就是眼睛有病,連半尺以外的东西都看不見。此外还有一個小孩,今年十一歲,正在小学唸書。
  要論土地,他的地並不比別人的地壞,按理說三口人有一垧多地,一年打十石多粮食,不但够吃,而且生活尙有富裕。可是土地必須播种、剷䠀及時,肥料充足;才能多打粮食,而刘景貴却沒有这种能力,哪年都得等別人种完了,別人䠀完了,才能僱到牛犋。就拿去年來說,有一塊地因爲沒有及時剷䠀,高粱稭長得像小手指那麽粗,四畝多地只打了一石多粮食。所以在未入社前,他家最多的時候,一年只能打三石多粮,除了牛犋錢剩下兩石粮,啥东西都買,也只能湊付着能吃七、八個月,因此哪年都要依靠政府救濟。去年秋收後到今年秋收以前,國家就先後救濟了四次,一共是六百多斤高粱米。
  願望
  双樓台農業生產合作社年年增產,社員生活不斷提高的事实,不但吸引着全村單幹農民積極要求參加合作社,同時在刘景貴的思想上也發生了重大變化。事实上,从他自己的親身經歷早就感覚到組織起來人多力量大的好处,他經常这樣想:前幾年父親在世的時候,兩個人勞動,当時生活雖然不算怎樣富裕,可是總比現在强;如果要是幾十戶、幾百戶合起來在一起幹活,这力量有多大呀,这樣比起兩個人來更强多了。所以參加合作社,走合作化道路的思想就逐漸增長。但是,他思想裡还有一個顧慮,認爲自己勞動力弱,缺少生產資料,恐怕社裡不收。所以这种願望始終埋在自己的心裡。
  時間不斷地前進,經过事实的証明和党支部的宣傳敎育,刘景貴看到王福吉(六十五歲,二成眼)和徐來好老大娘(七十五歲)都參加了合作社,開始覚察过去自己的想法是錯了,思想顧慮逐步打消了,当一九五四年秋收後,双樓台農業生產合作社擴社時,刘景貴便正式向党支部書記兼合作社主任倪福裕提出入社的要求。經过社員大会討論通过,从一九五五年一月一日起便成爲双樓台農業生產合作社的社員。根據「人尽其才」的原則,爲了照顧他的身体,社裡分配他做猪的飼养員。和大家共同勞動的願望实現了。
  第一年
  今年郊區各村雖然遭受一些水災,但双樓台農業生產合作社仍獲得丰收,高粱、苞米平均每垧地能打四千五百多斤粮食,最高產量每垧地達五千二百斤。初步計算,每個勞動日能分十八斤粮食,一元一角錢的現金,此外每個勞動日还可以分到十梱秫稭。
  刘景貴从春耕到現在,去了病假以外,一共幹了七十多個勞動日,連土地租能分得一千五百多斤粮食和七十七元錢的現金。如果把这些錢也都折合粮食,那麽一共就是二千八百斤(七石粮食),超过他單幹時的收入三倍多。从「三定」落戶的結果來看,他家三口人全年只需要一千四百四十斤粮食,所以他把一百多斤餘粮賣給了國家。

知识出处

工人生活

《工人生活》

出版者:鞍山日报社

出版地:鞍山市

《鞍山日报》创刊于1949年2月7日,是中共辽宁省鞍山市委机关报纸,面向全市发行。初名工人生活报,1956年1月1日改名为《鞍山日报》

阅读

相关人物

鮑桓
责任者
刘景貴
相关人物
王福吉
相关人物
倪福裕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鞍山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