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工人生活》 报纸
唯一号: 060320020230002824
颗粒名称: 夜路
其他题名: 黑山縣鞍山靑年農業生產合作社訪問之三
分类号: F306.4
摘要: 本文记述了帳篷裡舖着厚厚一層秫稭,坐在上面感到温暖、舒適。我原定就住在这裡,和靑年們共享野營的風味。可是社主人說我是鞍山來的,是故鄕的人,一定讓我到另一处比較暖和的住宅去住。原野上是一片漆黑,只有这六座帳篷裡閃着淡黃的灯光。五個年靑的姑娘送我到住地去,她們說我在这裡人地兩生,又是半夜雨天,中途很容易被野狼吃掉。看起來她們已經眞正的成了这個草原的主人了。她們用三個手電筒照着「路」。路在这裡原來是沒有的,只是被这群靑年人踩倒了野草而走成了路。走不多遠,我突然被一個木樁絆倒了,引起姑娘們的譁笑。姑娘們正在準備建築房屋用的秫稭。在今年結凍前,他們將建築起四十間漂亮的宿舍。
关键词: 鞍山市 农业合作社

内容

帳篷裡舖着厚厚一層秫稭,坐在上面感到温暖、舒適。我原定就住在这裡,和靑年們共享野營的風味。可是社主人說我是鞍山來的,是故鄕的人,一定讓我到另一处比較暖和的住宅去住。
  「明年你再來的時候,在这片荒野裡,看到的將不是荒草、野兔、山鴩,而是粮穀堆成山,和寬敞亮堂的房屋。」一個被草原的風吹黑了面孔的姑娘,滿懷信心的对我說。这時偶而有雨點伴隨着呼呼地風声吹打着帳篷。「走吧!」主人在催促着我。盛情难却,我只好揹起行裝,从温暖的帳篷鑽出來。原野上是一片漆黑,只有这六座帳篷裡閃着淡黃的灯光。五個年靑的姑娘送我到住地去,她們說我在这裡人地兩生,又是半夜雨天,中途很容易被野狼吃掉。看起來她們已經眞正的成了这個草原的主人了。她們用三個手電筒照着「路」。路在这裡原來是沒有的,只是被这群靑年人踩倒了野草而走成了路。走不多遠,我突然被一個木樁絆倒了,引起姑娘們的譁笑。「你絆在我們計劃建築房屋的標樁上了。」一位走在前面拿着手電筒的姑娘边走边說:「結凍前,一定要在这裡建築起五十間房屋,宿舍佔用四十間,其他十幾間做社裡的办公室、閱覽室、農具倉庫……。」
  「你把很重要的一項——設立俱樂部的房屋沒打算在內。」另一個姑娘在提醒她的同伴。
  「我沒有忘,俱樂部設在宿舍旁边的三間正房,把鞍山人民献給我們的幾千本圖書和遊戲用品擺在俱樂部,当我們在勞動以後,休息時,來到我們的俱樂部讀讀故鄕送來的新書,玩玩故鄕送來的樂器,該多有意思啊!」
  「在俱樂部的窗前,我們要栽植最鮮豔的花,把这裡變成我們的窗前花園。」
  姑娘們的談話,在我的眼前構成了一幅建設新農村的藍圖。一條整齊的街道,西边排列着漂亮整齊的房屋,一边是宿舍,另一边是办公室、俱樂部、農具倉庫、粮食倉庫、馬棚。在俱樂部的窗前,就是一個開放着無數鮮豔花朶的小公園。再往前就是運動場,靑年們在勞動之餘來到这裡消除疲勞。在宿舍,推開塗着天藍色油漆的玻璃窗,眼前就是幾千垧望不到边的大平原。
  不知什麽時候,我們誤走進原野的沼澤地裡來了,再跑出來,大家的鞋襪已濕透。姑娘們並不埋怨野地沼澤的泥濘,漆黑的夜,爽朗的笑声在原野裡引起嘹亮的回响。
  路上,她們繼續談論着未來,美麗的理想。
  「我們不怕野地的沼澤,我們要把它挖深,買些魚苗放在裡面养活。記者同志,一、兩年後,你再來到我們農莊,我們会用每條一斤重的鯉魚款待你。你不知道,我还会游水、撒網捕魚呢!」
  「那時你就不是拖拉机手,而是捕魚姑娘了!」原野裡又爆發一陣欢笑声。
  記得社主任曾对我談过,这片原野正在柳河河畔,因此,他們計劃興修小型水利,栽种棉花、稻田。姑娘們又說要挖养魚池,这裡眞的就要成爲魚米之鄕了。
  她們的談論一直在繼續着,从建築房屋、学開拖拉机、開發小型水利,到建立集体農莊……。她們談的問題新穎、繁多、長遠。她們的理想像花朶一樣的美麗,信心像鋼鉄一般堅强。在她們的面前,困难像氷雪遇到熾烈的陽光,立刻化爲烏有。在这黑暗的荒野裡,我不可能藉助这微弱的手電筒的光亮,識別她們的面目,但是我詢問了她們的名字,这五位姑娘都來自鞍山,她們的名字是:林德琴、姜淑英、李文淸、李俊奇、謝桂力。我被这群靑年生命的活力鼓舞得忘記了原野的冷風,忘記了脚下不平的道路,感到有一股興奮的熱流鑽進了我的血管。

知识出处

工人生活

《工人生活》

出版者:鞍山日报社

出版地:鞍山市

《鞍山日报》创刊于1949年2月7日,是中共辽宁省鞍山市委机关报纸,面向全市发行。初名工人生活报,1956年1月1日改名为《鞍山日报》

阅读

相关人物

刘穆
责任者
林德琴
相关人物
姜淑英
相关人物
李文淸
相关人物
李俊奇
相关人物
謝桂力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鞍山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