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福生的父母害了自己的孩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工人生活》 报纸
唯一号: 060320020230000185
颗粒名称: 孫福生的父母害了自己的孩子
分类号: I247.5
摘要: 本文讲述了一个名叫孙福生的孩子的故事,他在家人的默许和支持下,从小偷东西,最终成为一个小偷。文章强调了父母在教育子女时不能包庇、支使孩子干坏事,否则会给孩子带来严重的后果。
关键词: 长篇小说 当代 文学

内容

鐵西區繁榮街有一個十六、七歲的小孩,名叫孫福生,從小在岫岩完全小學唸書時,有時他就把同學的筆、本子、書等悄悄往家拿,他的媽媽發現這些東西後,只是隨便問問:「從哪裡來的?」「檢來的!」孩子只用這三個字答覆了,就算完了。這位家長認爲:孩子有使換的就行,管他從哪來的呢。孫福生的行爲無形中得到了家長的默許,以後他就把「檢」來的東西公開地往家拿了。
  孫福生的家搬到鞍山,他轉到實驗小學以後,由於常常拿同學的東西,甚至偷老師的金星鋼筆,經屢敎不改,一九五二年學校給了他停學的處分。這並沒有引起他的父母的注意,反而認爲:「孩子這樣小,還能有多大的錯?」孫福生回家後每天到處「撿破爛」(煤、碎鐵、木材)有時還能賣點錢。媽媽看見孩子還能給家掙點錢用,便從心裡往外樂。從此,再不讓孩子復學了。
  一天,孫福生在魚菜市場,從一個老大爺那裡偷來一條約十來斤重的大魚,氣喘喘地跑回家。他的爸爸、媽媽看見了又驚又喜地問道:「哪來的?」「檢來的!」孩子不慌不忙地回答了。究竟從哪裡能檢來這樣大的一條魚呢?作父母的當然會知道這點。但孫福生的父母認爲不出錢就能得來這樣大一條魚是件「好」事,於是並沒有問什麽,却立刻忙起來:爸爸挽起袖子收拾魚,孩子生火,媽媽也跟着忙活一陣,一會兒燉了大半鍋魚,一家人愉快地吃起來。因爲吃不完,還剩下半條賣給了鄰居。
  一次,有一個從農村來賣雞蛋的五、六十歲的老頭子,買了幾斤黃花魚放在裝滿雞蛋的筐裡,剛一轉身就被孫福生連魚帶筐都給提跑了,老頭子在後面氣喘喘地追了很久也沒追着,只好懊喪地回去了。孫福生把筐提回家後,媽媽驚喜地小心地叮囑孩子說:「你可別叫人家給捉住了啊!」「哪能!這是撿來的!」孩子又這樣熟練地回答了媽媽。誰能把一大筐雞蛋扔了被孩子撿來呢?媽媽的心裡是非常明白的,但她並沒有說什麽,因爲她贊同兒子的行爲。
  孫福生越偷胆子越大了。有一次他到百貨公司掏了一個買主的兜(錢給了他媽),鄰居知道以後,善意地勸吿孫福生的媽媽。媽媽聽了以後,不但不承認孩子偷過東西,反而破口大罵起來,說別人是有意找她小脚。以後這孩子越發胆大了,有一次,一輛大卡車停在街上,司機在前面上油,他在後面把車上的兩個汽油桶給偷走了。
  因爲孫福生的父母在「撿」的掩蓋下,經常支持、慫恿和唆使孩子偷東西,所以,一個好好的孩子,終於成了一個小偷。他們雖然得到一些小便宜,但却害了自己的孩子。
  上述事實有力地說明:父母不能以身作則,不能給孩子作個好榜樣,相反地對孩子的錯誤加以包庇,支使孩子幹壞事也是孩子墮落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忽視對子女敎育的父母,應該很好的從中吸取敎訓。

知识出处

工人生活

《工人生活》

出版者:鞍山日报社

出版地:鞍山市

《鞍山日报》创刊于1949年2月7日,是中共辽宁省鞍山市委机关报纸,面向全市发行。初名工人生活报,1956年1月1日改名为《鞍山日报》

阅读

相关人物

鄭秉謙
责任者
孙福生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鞍山市
相关地名